实际上,原子弹、氢弹和导弹都是“两弹一星”工程中不可短缺的组成部分,个中,导弹(包括探空火箭)作为核弹头和卫星的投送、运载工具,一贯是“两弹一星”工程的重点发展项目;原子弹、氢弹发展为实战性核武器后,也合二为一称为“核弹”。“四弹共存”只不过是一定历史期内侧重点和提法的不同。
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素有“氢弹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去世的再次唤起国人对“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关注和回顾。人们在思念于敏等国防科技奇迹元勋的同时,再次引发了疑问和辩论:“两弹一星”中的“两弹”到底是哪两弹? 原子弹、氢弹、导弹还是核弹?
“两弹一星”明明的是“两弹”,但是,为什么会有原子弹、氢弹、核弹和导弹“四弹共存”的迷惑呢?实际上,上述“四弹”都蕴涵在“两弹一星”的观点之中,只不过是一定的历史期间内侧重点或提法的不同。

下面,让我们沿着我国核工业和国防科技奇迹发展的路径,再次重温“两弹一星”元勋的劳苦功高。
第一阶段:原子弹与导弹(1955~1964)1954年,我国在广西创造了铀矿床,中国有了独立重生发展核工业的根本。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冲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以毛泽东同道为核心的党中心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计策决策。自此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在这个阶段,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中,原子弹和导弹项目是重中之重。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搞原子弹,我看10年工夫是完备可能的。”
毛泽东主席在这一期间的主要讲话和指示中,几次都明确指出要独立重生发展原子弹和导弹。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心布告处扩大会议,做出了创建我国原子能奇迹的计策决策。他指出:“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见地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前辈攻别人。”
1956年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往后还要好比今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本日的天下上,我们要不受人家陵暴,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就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些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备可能的。”
1958年6月21日 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言 倡议搞原子弹(图片来源:央视网)
2.谁来卖力原子弹和导弹发展?
1955年1月中共中心布告处扩大会议后,中国核工业培植的帷幕正式拉开。***国家工业体系发展方案中,核工业项目与研究机构日益增多。1955年6月,卖力辅导原子能奇迹发展事情的中心三人小组成立,陈云、聂荣臻、薄一波详细卖力。
1956年4月中心军委会议,周恩来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技能的方案设想。会后,成立卖力我国导弹奇迹的发展的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为聂荣臻。之前,时任哈尔滨军工学院院长的陈赓大将,也曾专门向钱学森请教关于导弹问题。钱学森说:“我是要建议我们国家搞导弹,这是很主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提出《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事情的初步见地》,建议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立导弹管理局,钱学森任总工程师;建立导弹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周恩来再次主持中心军委会议,对此进行谈论。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在科学论证的根本上,中心又果断作出发展导弹技能的决策。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11月,成立第三机器工业部(1958年改为第二机器工业部),详细卖力原子能奇迹的培植和发展。1958年2月,正式成立第二机器工业部第九局,建立起新中国核奇迹的领导班子,李觉任局长,郭会英、吴际霖任副局长。1958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卖力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
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3.我们原子弹和导弹本来该当是“苏联式”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署《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能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能协定》)。
根据协定,苏联将通过供应原子弹、导弹的样品和技能资料、叮嘱消磨技能专家等形式,声援中国建立起综合性原子工业。个中,明确声援中国的原子弹的研究和生产,并供应原子弹的传授教化模型和图纸资料;1959年4月前向中国交付两个连的岸对舰导弹装备,帮助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队;帮助中国进行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在1961年底前供应导弹样品和有关技能资料,并叮嘱消磨技能专家帮助仿制导弹等条款。
1959年6月,苏共中心来信,正式谢绝向中国供应原子弹样品和资料,并终止条约撤走了专家。原来借助苏联帮助发展原子弹和导弹的道路走不通了。对此,毛泽东主席再一次定下了独立自主、独立重生做好中国自己事的决心,他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能。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能,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1959年7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心作出指示:不理他那一套,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韶光搞出原子弹。
苏联撤走专家后的工厂 (图片来自中国军视网)
二机部将苏联撕毁协议的韶光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596”项目不仅为我们造出了“争气弹”,自此也成为勉励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核奇迹的一个里程碑。时任卖力研制导弹事情的国防部五院政委张劲夫同道以第一见证人的身份回顾这段期间时无不感慨地说:中心决定以独立重生为主研制原子弹,这件事太主要了。后来又决定独立重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4.“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
1960年2月,中心军委确定了“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提出 “专一苦干,发奋图强,独立重生,奋勇提高”发展国防科学技能特殊是尖端技能的哀求,得到毛泽东的认可。中国导弹的研制进入快速发展期。
科研职员和工人用简陋设备作业技能难关
1960年10月23日,我国自行制造的首枚近程地地导弹“1059”导弹从南苑运往酒泉发射场进行翱翔试验发射。这次试验委员会主任为张爱萍将军,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聂荣臻元帅现场亲自辅导。11月5日9时2分,导弹点火升空,7分钟后,弹头成功命中550公里外的目标区。聂荣臻元帅在发言中抑制不激动的心情: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主要的迁移转变点。“1059”导弹即后来广为人知的“东风一号”(射程达590公里)。
“1059”导弹及参试职员在酒泉发射场进行翱翔试验发射
也就在这一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总体设计方案也确定下来。虽然“东风二号”1962年进行的首次试射失落败了,但是,经由多次大型地面和发动机试验,1964年6至7月,3枚“东风二号”导弹相继成功发射,中国具有了独立自主研制导弹的能力,为下步实现导弹与原子弹结合组成实战代价的核武器,以及后来的卫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根本。
“东风二号”的研制过程中,聂荣臻提出要把它与核武器结合起来。他在1963年9月3日指示:“我们装备部队的核武器,该当以导弹为运载工具作为发展方向,飞机很难在当代条件下作为运载核武器的有效工具。”1963年12月,中心专委决定:“核武器的研究方向,应以导弹头为主,空投弹为辅”。
1964年 9月1日,我国原子弹试验前夕,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心专委会议,决定成立由钱学森领导的“两弹结合”方案论证小组。实战性核弹头与运载工具导弹的研制事情同时争分夺秒地展开。
1964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中共中心、中心军委指示尽快实现“两弹结合”,研制成功导弹核武器。1965年5月14日,核航弹投放试验成功,中心专委随后立即组织集中力量研制导弹核武器。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亲自主持会议,听取关于进行“两弹结合”的试验论证报告,并决定先搞“冷试”后搞“热试”。
张爱萍将军(右一)在试验场向周恩来***报告
1966年9月27日上午9时整,中国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地地导弹,将核弹头从巴丹吉林沙漠投送到了新疆的罗布泊,核弹头在靶标上空精确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结束了中国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局势。也就在这一年,我国组建了计策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两弹结合”首次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和钱学森等人合影留念
第二阶段:核弹与导弹我国在集中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研制原子弹攻关的主要时候,中心指示,原子弹研制成功往后一定冲要破氢弹研制。为此,我国科学事情者从1960年就已经开始动手进行氢弹研制事理的预研事情。此后,我国氢弹跟随原子弹并行研发,造诣了我国两代实战化核器的顺利发展。正是这一招妙棋,我国氢弹的研制韶光大大缩短,创造了令全天下震荡的速率。
1.未雨绸缪,“国产土专家一号”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据原中国科学院党组副布告、副院长张劲夫回顾,我国核弹由原子弹向氢弹发展,既有领导层高瞻远瞩、超前方案,也有科技事情者鞠躬尽瘁、联络协作。个中,钱三强起了主要浸染,功不可没。
1960年6月,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提出,氢弹是要以原子弹做引爆器,但它与原子弹有不同的事理和规律,与轻核聚变反应有关的理论问题,须要有人先作探索,宜早不宜迟。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与钱三强商量后提出氢弹预研项目,钱三强详细进行组织安排。1961年1月12日,钱三强亲自将秘密进行氢弹理论研究的任务交给了在原子能研究所事情的于敏等人。
于敏曾被日本原子核物理专家朝永振一郎赞誉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钱三强之以是把于敏从北京大学调入原子能研究所,便是为了加强氢核理论根本研究,通过先期预研,为原子弹成功后连续发展氢弹进行超前准备。在钱三强主持下,以原子能所“中子物理领导小组”为名,组织于敏、黄祖洽、何祚庥等开展根本研究,为后来的氢弹研制作准备。
正是由于钱三强提出的超前方案和独具慧眼的学术组织事情,我国氢弹和实战化核武器研发才能“立题早、动手快、方案巧”,确保了能够在尽可能短的韶光内遇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于敏师长西席(右)与黄祖洽(中)、何祚庥师长西席(左)在一起(1993年)
统计原子弹到氢弹打破事理试验的韶光,法国八年零六个月,美国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和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紧张限定在于打算特殊繁复。当时中国的打算设备与上述国家毫无可比性:当时全体海内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打算机,并且95%的利用韶光分配给原子弹的打算,留给于敏等用于氢弹设计的韶光仅有5%。于敏事情组只有人手一把打算尺,加上影象力和废寝忘食地皮算,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
自1960年到1965年初,于敏、黄祖洽等科技职员共写出了69篇研究报告,对氢弹的各种物理过程和氢弹的浸染事理及可能构造,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磋商,并办理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运用问题。张劲夫同道在回顾这段期间时,一方面,特殊强调了于敏等科学事情者的顶梁柱浸染,对付敏在氢弹设计方案和打破技能难关方面,进行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对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团队的的出色事情,也赞誉有加。
二机部作为当时制造核武器的主管部门,除从科学院调去一批专家外,还从一些高档院校调去朱光亚、周光召等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我国核弹发展奇迹中,都作出了主要贡献。正是系统编制的保障和集体的力量,才使得我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这一发展过程,创造全天下范围内韶光最短的辉煌计录。
2.“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我国原子弹爆炸试验虽然成功了,因当时国际承认的真正意义上的计策核武器是指威力更大的氢弹,我国核弹发展的紧张事情转入氢弹的研制。毛泽东主席曾为此作出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氢弹义不容辞地成为新中国核弹奇迹发展的重中之重,原子能研究所的“轻核理论组”一下子被推到了核武器研制的前列。
氢弹研制远比原子弹繁芜,干系理论涉及理论物理、原子物理、核物理、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运用数学和打算数学等诸多学科。于敏院士生前接管采访时曾指出:“氢弹既有工程问题,又有技能问题,又有科学问题。是三者都有的一种尖端技能。以是要学的东西很多”。
众所周知,在当时重重技能封锁的国际环境中,核大国对干系技能更是绝对保密。时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的于敏和同事们凭着造“争气弹”的精神,独立重生、艰巨奋斗,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1965年1月,于敏与“轻核理论组”集体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1965年9月尾,于敏率领研究职员赴上海华东打算技能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打算机(运算速率为每秒5万次,当时海内速率最快)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
上海的近百个昼夜,于敏常常半跪在地上剖析堆积如山的打算纸带,终于形成了一套从氢弹低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事理到构形基本完全的氢弹理论方案,氢弹设计取得了重大打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打破氢弹的技能路子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浸染”。这一浸染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于敏完成的一套从氢弹事理到构型的基本完全方案
接下来的一年,氢弹事理核试验准备事情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众所周知,氢弹构型设计作为热核武器的核心关键技能,于敏独立自主创新了与美国的TU构型不同的本土构型——即后人以于敏名子命名的于敏构型。正是这种构型担保了我国能够以仅仅不到三年的韶光就实现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过程。1966年12月28日,氢弹事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节制氢弹事理和制造技能的国家。试验现场蘑菇云腾起后,于敏拿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备一样!
”。至此,我国完备具备了设计实战型氢弹的条件。
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中国人凭聪慧和毅力打造的自己的“人造太阳烟云升离地面10公里”,在距爆炸点以北250公里处仍能看到。从打破原子弹到打破氢弹,中国的速率创来世界之最: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
(图片来源http://www.hprc.org.cn)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照片
中国第一颗氢弹
3.原子弹+氢弹=核弹
只管氢弹空投试验爆炸成功了,但是根据实战须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还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设计,才能终极实现核武器的定型和运用。在于敏带领下,我国科研事情者抖擞精神再出发。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落过早“点火”几率等后续优化设计事情紧张有序展开。终极,我国第一代热核武器定型并装备部队。在办理了核武器的有无问题后,我们科技事情者战斗精神不减,连续进行了第二代核武器技能和中子弹技能的研究。
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在平洞试验场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综上可知,原子弹和氢弹是我国核武器或者说我国核弹发展中不可分割、一脉相承的两个阶段。这一期间,虽然氢弹的研制和发展成为重点,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原子弹和氢弹”是这一期间“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两弹,是不得当的。
这一期间的“两弹一星”工程,原子弹、导弹、氢弹和探空火箭及卫星发射事情相继或同步展开。但是,从性子和功用来分,“原子弹和氢弹”可以用“核弹”来统称;导弹和探空火箭在钱学森的主导下共同发展,探空火箭则是我国人造卫星项目的一定组成。因此,这一期间,“两弹一星”工程中 “两弹”用“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来表示则比较全面。特殊是导弹和探空火箭(后称为运载火箭)作为核弹投送和卫星的运载工具,是“核弹”武器化和“一星”升入太空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后期国人将“两弹”明确为“核弹和导弹”是有充分的情由和事实根据的。
结语我国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成体系发展的进程中,“两弹一星”既是时期授予科技事情者的总项目,更是打牢国家工业根本的体系工程。“两弹一星”在短短十多年韶光内,全面推进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质的飞跃,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奇迹的发展,在整体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培植的同时,还磨炼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敢于寻衅天下难题的科技军队。
邓小平同道深刻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主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响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茂盛发达的标志。”
如今人们对“两弹”内涵和“四弹”间关系的关注和疑问,表示了大家对国家茂盛发达和早日实现国富民强目标的企盼,表示了对以钱学森、钱三强、于敏等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也是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独立重生、艰巨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更多形式的继续和发扬。
校 审 | 任晓蓉
编 辑 | 张 宁(青柠檬网络文化事情室)
来源:微信"大众年夜众号“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