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有个同事,昨天上午恰好端真个上着班,溘然临时请假跑了出去,下午才回来。
回来之后,对着其他的同事,好一顿的发牢骚。
事情是这样的:

同事的父母在网上看了一个本地的景点先容,说有个园子本日搞活动不要门票,直接入园。
老两口一拍即合,两人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到了文章里说的那个地方。
下车之后,十室九空偏僻,周边啥都没有,一大片的农田。
老两口第一次来,谁都不认路,只好逮住***问那个园子怎么走。
可能由于那个园子是新修的,就连住在附近的当地人都不太清楚,问了好几个,都摇头说不知道。
结果,一起走,一起问,路是越走越偏僻,至于那个园子,是影子都没见到。
不知不觉已经由去了三个多小时,老两口一口水都没喝上,园子也没进去,还迷路了。
无奈,只好给儿子打电话,让他开车来接。
这便是同事上午上着班,溘然跑出去的缘故原由。
回来后,同事抱怨道:
“他俩手机里都有舆图,都不知道看的!
我已经教过他们好几遍了,还是用不会!
出门不认路,就知道问人,从来不用手机舆图!
害得我好端真个扣了半天人为!
要我说啊,人老了,不会用手机,就不要出来瞎溜达了!
净给人添麻烦!
”
听了同事的抱怨,
我们八零后小时候没有手机,最多利用一种叫“小灵通”的终端。
小灵通基本上只能打电话发信息,没有上网功能,更没有舆图。
小时候,如果自己经历迷路的事情,就会被父母呵斥:
“你那鼻子底下是摆设吗?长嘴不知道问路的?”
彷佛对付上一辈人来说,“开口跟***问路”是一项生而为人必备的社交技能。
随着韶光的推移,当年的小孩子终年夜了,而父母则变成了老年人。
年轻人依然不问路,而是利用更为智能准确的手机舆图;
老年人依然沿用开口问路的老办法,但这种方法,每每不准。
由于路况有时效性,而陌生人也未必指得准。
关于“迷路的时候用什么方法问路”的不合,只是两代人代沟的一个小小折射。
背后更为深层的缘故原由,是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排斥态度。
我很多同事都有过类似的吐槽:
“那么大略的功能,为什么我爸妈便是学不会呢?”
“手机已经这么智能了,他们还说不好用。”
“给爸妈家里升级了许多智能设备,现在都在吃灰,他们根本不用,教也教不会。”
为什么教老年人用智好手机等电子设备这么难?
有如下两个缘故原由。
第一,老年人对机器逻辑的运行没有基本的认识。
八零后从十几岁开始打仗互联网,九零后则更小就开始,而零零后以及更晚出生的,恨不得出生几个月之后就抱动手机电脑玩儿了。
以是你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上,八零后今后的人群,普遍对手机电脑的操作没有任何障碍,由于很小就开始打仗机器措辞。
而且这个年纪刚好是拥有一定的智力,而且对天下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接管起新事物就特殊快。
而六零及更早出生的人群,面对全天下的“智能化”转变,对付他们来说更多的不是新鲜,而是惶恐。
由于三四十年来固有的生活习气被一朝改变,自然会觉得抗拒和不适。
实在手机和电脑的操作是有一些基本套路的,不节制最基本的套路,后面的各种变革肯定更难明得。
就好比学数学,如果你不教他1+1=2,那他自然无法计算出2+2即是几。
很多老人努力跟子女学习利用智能设备,大多都是跳过1+1=2的步骤,直接开始上微积分,自然效果不佳。
2,对图形措辞、软件术语和现实功能的对应理解存在障碍。
“确定。”
“返回。”
“账户。”
“上岸。”
“密码。”
“接管。”
“取消。”
年轻人一整天跟手机、电脑形影相随,对这些机器词汇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就跟用饭喝水一样自然。
我说一个自己的亲自经历。
我们公司曾经给甲方开拓一个商城软件,类似某宝那样的,甲方公司的老板是一位六零后。
他看着我们公司美工电脑的事情界面,发出了天问:
“这个小车车是什么意思呢?”
在场的所有人都面面相觑:
这是购物车啊,你说是什么意思?当然是……购物车的意思啊。
还好我们产品经理反应快,很快接道:
“用户有时候看了好几样商品,想一起结算,就会先放到购物车里。这样比较方便。”
六零后老板接着发问:
“用户是谁?怎么放购物车?”
——产品经理,卒。
那时候我就体会到:
对付电子产品里图形措辞、机器措辞跟实物语义的对应,对付老年人来说可能是存在理解障碍的。
比如:
登录,账户,密码,取消,退出,下一步,上一步这样的指示性笔墨,
还有购物车、垃圾桶、文件夹、文本框等象形图标,
对年轻人来说,不用阐明都能懂;
但对付老年人来说,每个字都认识,但跟他一贯以来理解的意思不一样,以是始终没办法很自若地利用电子产品。
谈论
为什么教老人用电子产品这么难?你以为是什么缘故原由?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