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家居 »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申报:汽车电动智能化成长引领电子行业新机遇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申报:汽车电动智能化成长引领电子行业新机遇

装饰工程通讯 2025-02-0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渗透率是判断终端需求爆发拐点的关键指标。
终端需求的兴起每每伴随 着渗透率的提升,以智好手机为例:渗透率在 10%以下为行业初期的技 术积累与产品造就阶段,这一阶段每每对应多种技能路线,全体行业处 于抽芽期,比如智好手机出身之初就涌现了塞班和安卓操作系统之争; 渗透率超过 10%之后,行业迎来拐点,爆款产品涌现并开始风靡市场, 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智好手机来看这一阶段的开启以苹果于 2007 年发布第一代 iPhone 手机为标志,此后各大厂商群雄争霸争夺蓝海市 场;当渗透率达到 50%往后,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清晰,头部品牌逐渐建 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霸占行业内绝大部分份额,增量利润基本被头部品牌瓜分;当渗透率超过 70%,行业开始迈入成熟期,须要靠不断的技 术创新驱动行业发展,行业整体倾向周期颠簸。
类最近看,电动智能车 和 VR、AR 作为新的终端需求兴起,其发展进程也将遵照相似的演进路 径,渗透率将成为判断行业需求爆发拐点的关键指标。

渗透率视角下,汽车电动化加速发展,智能化迎来风口。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申报:汽车电动智能化成长引领电子行业新机遇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申报:汽车电动智能化成长引领电子行业新机遇 智能家居

1)电动化:估量 2021-2022 年中国和环球的电动车渗透率先后超过 10%, 行业进入爆发增长期,“三电系统”新增大量电子元器件需求。
a)电池: 整车中本钱占比约 38%,宁德时期稳居环球动力锂电龙头,比亚迪、欣 旺达、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等海内厂商也已具备环球化竞争实力;b)电 机&电控:电机、电控在整车中本钱占比分别为 6.5%、5.5%,个中 IGBT、DC/DC 和薄膜电容分别占电控本钱的 44%、 8%和 6%。
IGBT 国产替代下弹性巨大,估量 2030 年环球新能源车用 IGBT 的市场规模比较 2020 年翻了 17 倍,而 SiC 器件有望在中高端车 型逐渐接棒 IGBT 的高速发展;估量车用薄膜电容 2020-2025 年的环球 市场规模 CAGR 达到 56%。
此外“三电系统”也带来了连接器、PCB 以及其他被动元件的需求增长。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申报:汽车电动智能化成长引领电子行业新机遇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申报:汽车电动智能化成长引领电子行业新机遇 智能家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智能化:汽车智能化分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智能驾驶:a)感知层中,车载摄像头竞争格局最清晰,发展确定性最 强,估量 2021-2030 年 CAGR 达到 20%;激光雷达弹性最大,估量 2021-2030 年的市场规模 CAGR 高达 90%;超声波雷达技能成熟,市场 渗透率较高,价格已下探到较低水平;毫米波雷达紧张被博世、大陆、德 尔福和电装等 Tier1 厂商主导,海内涵部分上游领域已实现打破。
b)决 策层:算力提升和算法迭代是关键,环球紧张玩家为英伟达、高通和 Mobileye,互助车企数量和技能实力都处于领先地位,海内紧张玩家包 括华为、地平线和黑芝麻等。
c)掌握层:E/E 架构逐渐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式,并终极走向中心打算架构,海内厂商在缺货潮下顺势切入中低端 车载 MCU 领域。

智能座舱: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控屏和液晶仪表的搭载率较高,估量 2020-2025 年的 CAGR 分别为 14%、13% 和 9%;HUD 逐渐从 W-HUD 向 AR-HUD 发展,估量 2021-2025 年环球 HUD 市场规模的 CAGR 为 42%,个中环球 AR-HUD 市场规模的 CAGR 估量为 62%。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电动化:电动车迎来 10%渗透率拐点,“三电系统”拉动电子元器件需求

2021-2022 年中国和环球先后迎来 10%的渗透率拐点,汽车电动化加速发展。
据中汽协预测,2021 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 2610 万辆,个中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340 万辆,同比+14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5%快速提升至 13%,2021 年景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
据 EVTank 和德勤预测,2021-2022 年环球的汽车销量将从 8343 万辆微增至 8760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从 608 万辆增长至 861 万辆,同比+42%,渗 透率从 7%提升至 10%。
因此,环球将在 2022 年迎来电动车快速发展 的切换窗口。

本土整车品牌崛起,销量和市场竞争力进步神速。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和根本举动步伐等家当链配套加快培植的背景下,海内呈现了诸如比亚迪、 蔚来、小鹏、空想、哪吒、零跑、威马等本土新势力品牌车企。
同时国 内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消费接管度高,弘大的海内汽车消费市场为自主整 车品牌厂商创造了绝佳的生存土壤,推动自主整车品牌的销量和市场竞 争力进步神速。
2021 年前三季度,海内传统车企比亚迪/五菱销量分别 达到 33/31 万辆,销量排名环球第二/第三,市占率分别为 7.7%/7.2%; 造车新势力蔚来销量约为 6.7 万辆,销量排名环球第十八,市占率约为 1.6%。

“三电系统”是电动车的核心,在整车中的本钱占比约为 50%。
“三电 系统”包括电池、电驱和电控,三者在“三电系统”的本钱占比分别为 76%、13%和 11%,对应在整车中的本钱占比分别为 38%、6.5%和 5.5%。
个中,电池是电动车的能量来源和本钱核心;电机的紧张浸染是将动力 电池的电能转化为驱动汽车提高的机器能;电控由逆变器、电源模块、 中心掌握模块、保护模块和散热系统旗子暗记检测模块等组成。

电动车时期供应链洗牌重塑,助力车用电子零部件国产替代。
汽车供应 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闭环,认证壁垒高,新玩家每每难以进入。
参考历 史上美日欧汽车家当链的发展进程,正是美日欧车企、Tier1 与本土供应 链厂商紧密合营,在产品开拓早期就进行了深入的互助和磨合,才使得 美日欧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能够较快地开拓出符合整车厂需求的产品,并 在汽车家当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者恒强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汽 车电动智能化发展的大浪潮中,传统供应链体系将被冲破重塑,而中国 处于汽车电动智能化发展的中央位臵,本土供应链厂商将顺势崛起。

以电动车核心的“三电系统”为例:1)电池方面,海内领先的电池厂商 包括宁德时期、比亚迪、欣旺达、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等,宁德时期 21H1 年在海内的市占率超过 50%,在环球的市占 率约为 31.8%,份额环球第一;2)电驱和电控方面,整车厂、传统 Tier 1 供应商和第三方供应商竞赛,海内依托自主整车品牌的布局和第三方 厂商的积累,呈现了比亚迪、蔚然动力(蔚来)、蜂巢动力(长城)、威 睿电动(吉利)等整车品牌旗下的厂商,以及方正电驱、汇川技能、卧 龙电驱、上海电驱动等第三方厂商,而传统 Tier 1 供应商紧张是博世、 大陆、法雷奥、西门子等外洋巨子。
随着自主整车品牌和海内“三电系 统”供应商的崛起,自然也将带动上游车用电子零部件的国产替代。

伴随“三电系统”的搭载,汽车电动化带来大量电子元器件需求。
电动 车以电力系统作为动力来源,对付电力转换和功率变换具备更高的哀求, 相应地提升了对功率器件等电子元器件的需求,紧张增量来自于电池管 理模块和“三电系统”组成的电动动力总成部分。
据德勤统计,比较于 传统燃油车,纯电动车的电池管理模块增加的单车电子元器件代价量约 为 130 美元,而动力总成部分增加的单车电子元器件代价量高达 1860 美元,估量2025年纯电动车的电子元器件BOM本钱将达到2875美元, 是燃油车(640 美元)的 4.5 倍。

从电控本钱拆分来看,IGBT、DC/DC 和薄膜电容为紧张本钱构成。
电 控涉及的电子零部件包括 IGBT 功率开关、DC/DC 变换器、电流传感器、 波纹电容以及微掌握器等,分别占电控总本钱的 44%、8%、11%、6% 和 11%。
电机包括永磁同步电机和互换感应电机,以永磁电机为例,永 磁体是电机的紧张本钱构成,占电机总本钱的 45%。

电控模块须要用到大量功率器件,估量 2030 年环球/中国新能源车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81/91 亿美元,10 年 18 倍空间。
IGBT 功 率开关紧张运用于主逆变器以及 OBC(车载充电机)中,在主逆变器中 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逆变为互换电驱动汽车,在 OBC 中将外部输入的 互换电整流为直流电为新能源动力电池充电。
DC/DC 变换器紧张卖力将 电池的高电压转换为其他汽车电子事情的低电压,须要用到高压 MOSFET 等功率器件。
据 Strategy Analytics 统计,功率器件在车用半 导体中的占比从燃油车的 21%大幅提升至纯电动车的 55%,汽车电动化 带来大量的功率器件新增需求。
根据我们的测算,到 2025 年环球/中国 新能源车用功率半导体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77/41 亿美元,比较 2020年翻了近 8 倍;到 2030 年环球/中国新能源车用功率半导体的市场规模 将分别达到 181/91 亿美元,比较 2020 年翻了 18 倍以上。

IGBT 为逆变器核心器件,国产替代下弹性巨大。
随着汽车电动化的加 速,车用 IGBT 的用量大幅提升,加上双电机渗透率提升抬高单车代价 量,IGBT 成为汽车电动化增量最大的电子元器件。
根据我们的测算, 到 2030 年环球/中国新能源车用 IGBT 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50/76 亿 美元,比较 2020 年的 9/4 亿美元翻了 17/19 倍。
在本土整车品牌及汽 车家当供应链崛起的大背景下,时期电气、比亚迪、士兰微、斯达半导、 宏微科技等海内厂商逐渐切入车规级 IGBT 供应链,但目前环球车规级 IGBT 中国占比不到 10%,在汽车电动化加速扩空间+国产替代提份额的 双重助力下,海内 IGBT 厂商将得到超过式的增长

SiC MOSFET 比较 IGBT 具备更精良的的功率转换性能,本钱、良率改进后有望逐步进入中高端车型。
SiC MOSFET 比较 IGBT 具备更高的电 能转换效率和更小的体积。
但目前运用受到本钱高昂限定,据中科院数 据,同一级别下 SiC MOSFET 的价格比 Si 基 IGBT 高 4 倍。
随着技能 迭代、工艺 know how 积累,推动良率提升、本钱下行,SiC 器件将进 入更多高端车型,从而打开 SiC 的运用市场。
据 Yole 预测,2025 年全 球新能源车用 SiC 市场规模将达到 15.5 亿美元,2019-2025 年的 CAGR 达 38%。

汽车电动化亦带来连接器、PCB 和被动元件等根本电子零部件的需求增长。
1)连接器:估量 2025 年环球/中国的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1563/670 亿元,2020-2025 年的 CAGR 分别达到 14%/19%,海内紧张 厂商包括电连技能、瑞可达等。
2)PCB:估量 2025 年环球/中国的车 载 PCB 市场规模将达到 826/361 亿元,2020-2025 年的 CAGR 分别达 到 18%/24%,海内紧张公司包括世运电路、沪电股份、景旺电子、东山 精密、胜宏科技等。
3)MLCC:估量 2025 年环球/中国的车用 MLCC 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285/122 亿元,2020-2025 年的 CAGR 分别为 16%/22%,海内紧张厂商包括三环集团和风华高科。
4)薄膜电容:预 计 2025 年环球/中国的车用薄膜电容市场规模将达到 117/62 亿元, 2020-2025 年的 CAGR 分别达到 56%/63%,海内紧张厂商包括法拉电 子和江海股份。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智能化:L2 向 L3 超过窗口期,ADAS 和智能座舱家当链百花齐放

从渗透率来看,2022 年将是 L2 向 L3 超过的窗口期,带动全体智能汽车家当链兴起。
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 L2 级别的汽车渗透率已经迈入 20-50%的快速发展阶段,L2 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将逐渐成为中高端车 型的标配。
按照《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从 L3 开始自动驾驶系 统将替代驾驶员卖力监控驾驶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车。
2021 年 12 月 10 日,奔驰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得到德国联邦交管局的上路许 可,率先吹响了汽车智能化的冲锋号。
我们估量 L3 级别的智能车在 2022 年将实现小范围落地,进一步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2022 年将成为环球 自动驾驶元年,针对汽车智能化的业务布局和家当投资也将加速推进, 智能车将引领新一轮的家当发展浪潮。

汽车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做事三大部分。
智能驾驶的 实现须要对汽车的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剖析、判断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 实行,以实现拟人化的动作实行,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石,涉及感知、决 策和实行三大层次。
智能座舱通过图像、语音、触控、手势等交互办法 提高驾驶操控体验和乘车娱乐性,是人车交互的入口,由智能座舱内饰和座舱电子组成,个中座舱电子包括举头显示(HUD)、全液晶仪表盘、 中控屏、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后视镜、后排液晶显示和车联网模 块等。
智能做事将汽车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相连接,是汽车智能化的延伸 和扩大,包括后市场做事、出行做事、社交及生活做事等。

从智能驾驶来看,感知层多传感器领悟,提高感知精度和可信度。
感知 层传感器紧张包括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以 及惯性导航设备(GNSS and IMU)。
不同传感器在感知精度、感知范围、 抗环境滋扰及本钱等方面各有利害,由于当前自动驾驶厂商还无法通过 深度学习算法完备填补硬件在环境感知方面的毛病,因此采取多传感器 领悟方案网络海量信息用于决策剖析是目前提高感知精度和可信度的主 流方案。

车载摄像头发展确定性最强,竞争格局最优,2021-2030 年从 320 亿元 增长至 1698 亿元,CAGR 达到 20%。
车载摄像头本钱低,且可以通过 算法合营实现大部分 ADAS 功能,成为感知层的主要传感器,目前市场 上紧张车型的均匀搭载数量约为 9 颗。
同时车载摄像头的市场集中度高, 根据 ICVTank 数据,前四大镜头厂商霸占近八成市场份额,加上 ADAS 镜 头技能壁垒高,车企认证周期 3-5 年,新进入者面临极高的进入门槛,行业 竞争格局优。
个中,舜宇光学市占率 30%以上,为环球车载镜头第一大供 货商;联创电子为海内唯二具备强竞争力的车载镜头厂商,是特斯拉、蔚来 ADAS 镜头供应商,与 Mobileye、Nvidia、华为计策互助。
韦尔股份是海内 车载镜头 CIS 传感器龙头供应商,且积极拓展外洋市场持续提升环球市占 率。

激光雷达在所有感知层传感器中弹性最大,估量 2021-2030 年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90%。
激光雷达是目前精度最高的传感器,精度达 到毫米波雷达的 10 倍,可以精准地得到外界的环境信息并进行 3D建模, 在对信息精度具备苛刻哀求的高等别自动驾驶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上风。
但由于本钱高昂,目前激光雷达在 L1/L2 级别车型中属于选配,随着 L2 向 L3、L4 跃迁,激光雷达的上风开始凸显,L3/L4/L5 分别须要 1/2/4 台激光雷达;加上激光雷达的本钱持续下行,激光雷达有望成为 L3 级 别车型的标配,Yole 估量 2032 年激光雷达的渗透率将达到 11%。
激光 雷达系统包括光发射模块、光吸收模块、扫描模块和信息处理模块。
目 前海内紧张的激光雷达方案商包括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和万集科技,光 学元器件厂商包括永新光学、腾景科技、蓝特光学、福晶科技等,以及 激光雷达发射模组厂商炬光科技和发射端芯片厂商长光华芯等。

2022 年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带动光学零部件厂商腾飞。
2022 年是 L2 向 L3/L4 超过窗口期,包括奔驰 S、宝马 ix、蔚来 ET7、小鹏 G9、空想 X01 等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高等别智能车开启交付,激光雷达整机实现 量产上车,进而带动上游已获定点的零部件厂商实现放量增长。

此外,超声波雷达技能成熟,市场渗透率较高,价格已下探到较低水平, 海内已有奥迪威等厂商切入该市场,我们估量 2021-2030 年超声波雷达的 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0%;毫米波雷达市场紧张被博世、大陆、德 尔福和电装等 Tier1 厂商霸占,海内紧张厂商为德赛西威,我们估量 2021-2030 年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4%。

从决策层来看,关键在于芯片算力提升和算法迭代。
随着自动驾驶级别 的提高,芯片须要处理的环境繁芜度和操作多样性抬高算力需求,L2 级 别 的 算 力 需 求 在 10TOPS 以 下 , 到 L3/L4/L5 级 别 则 提 升 至 30-60/100/1000TOPS。
同时,决策方案分为路径方案、行为决策和运 动方案三个层次,每个环节功能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应的算法上,因此未 来自动驾驶决策层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决策算法。

目前环球自动驾驶芯片紧张玩家为英伟达、高通和 Mobileye,互助车企数量和技能实力都处于领先地位,海内紧张玩家包括华为、地平线和黑芝麻等。

1)华为:MDC600平台集成了8颗昇腾310 AI芯片,算力可达352TOPS, 最高支持 L4 级别自动驾驶,除了在北汽极狐阿尔法华为 Hi 版和小康赛 力斯上运用外,与上汽、广汽、长安、吉利、江淮、一汽红旗、东风汽车等车企也展开了深度互助。

2)地平线:2021 年最新推出的征程五代芯片,对标英伟达 Orin、Mobileye EyeQ5,最高可支持 L4 自动驾驶等级,算力达到 128TOPS,征程系列 芯片已搭载或即将搭载于长安 UNI-T、奇瑞蚂蚁、上汽智己、传祺 GS4 Plus、岚图 FREE、思皓 QX、大通 MAXUSMIFA 等多款车型。

3)黑芝麻:2021 年发布新一代 A1000pro,算力最高可达 196 TOPS。

从掌握层来看,关键在于命令实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E/E(电子电气)架构逐渐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式,并终极走向中心打算架构。
随着汽车电 动智能化的推进,分布式的 ECU(电子掌握单元)逐渐向域集中,由 DCU(域掌握器)集成多类 ECU 实现掌握功能的集中,从而在减少整 车线束连接长度并降落本钱的同时,减少电子电气架构的空间、功耗和 繁芜性。
进一步地,随着智能化程度加深对算力需求的大幅提升,传统 E/E 架构的网络带宽将难以适应巨量信息的传输,E/E 架构将朝着中心 打算架构演进,以实现更快速的信息传输和处理。

考虑 E/E 架构改变减少 MCU 用量和智能化提升 MCU 算力抬高 ASP,车载 MCU 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
经测算,2025 年环球/中国车载 MCU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88/31亿美元,2020-2025年CAGR为7%/9%。
车规级 MCU 由于认证周期长、可靠性哀求高,是国产替代最难打破的 阵地。
海内先从与汽车安全性能干系性不大的中低端车规 MCU 切入, 目前行业内推进较为快速的厂商包括华大北斗、兆易创新、比亚迪半导 体、杰发科技等。

从智能座舱来看,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中控屏和液晶仪表的搭载率较高,HUD(举头显示)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逐渐从 W-HUD 向 AR-HUD 发展。
1)IVI:估量 2025 年环球/中国 IVI 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2727/885 亿元,2020-2025 年的 CAGR 达到 14%/14%。
2)中控屏: 估量 2025 年环球/中国中控屏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1786/579 亿元, 2020-2025 年 CAGR 达到 13%/13%。
3)液晶仪表:估量 2025 年环球 /中国液晶仪表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137/369亿元,2020-2025年的CAGR 达到 9%/9%。
4)HUD:估量 2025 年环球/中国 HUD 的市场规模分别 为 385/125 亿元,2020-2025 年的 CAGR 为 42%/42%。
个中,2025 年环球/中国 W-HUD 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197/64 亿元,2020-2025 年的 CAGR 为 33%/33%;2025 年环球/中国 AR-HUD 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188/61 亿元,2021-2025 年的 CAGR 为 62%/63%。
从海内已布局厂商 来看,德赛西威是海内领先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供应商,HUD 供应商包 括华阳集团、水晶光电等,汽车屏则包括长信科技、隆利科技、伟时电 子、莱宝高科、欧菲光等。

四、投资剖析

未来十年,汽车电动智能化将成为电子行业的“主赛道”和“关键词”。
渗透率视角下信息技能变革驱动汽车电动智能化迈入增长拐点,汽车作 为新的人机交互平台雏形初现。
一方面,汽车电动化超过 10%渗透率拐 点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智能化在 L2 向 L3/L4 超过带动下迎 来风口。
未来十年,汽车电动智能化将成为电子行业的“主赛道”和“关 键词”,家当链加速布局叠加终端需求持续渗透,相应的投资机遇层出不 穷。

下贱结局未定,但在“硬件预埋”趋势下,上游零部件具备高弹性与确定性。
我们认为,站在当前时点,终端厂商同时存在竞争格局的不愿定 性与技能路径的不愿定性,但终端厂商 “硬件预埋”的趋势下,上游零 部件拥有更高的古迹确定性和弹性。
因此,我们自下而上重新兴的终端 需求出发,挖掘核心增量部件带来的确定性投资机遇。

1)IGBT&SiC:逆变器功率转换核心部件。
估量 2025 年电动车带动全 球/中国 IGBT 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150/76 亿美元,2020-25 年的 CAGR 分别估量达到 33%/35%。
国产替代下 IGBT 弹性巨大,SiC 在本钱降落 后有望逐渐导入中高端车型。

2)摄像头:汽车智能化感知层中发展确定性最强,竞争格局最优。

3)激光雷达:汽车智能化感知层中弹性最大赛道,估量 2021-2030 年 市场规模 CAGR 高达 90%。
2022 年是激光雷达上车元年。

4)汽车屏:受智能座舱驱动,量价齐升。

5)MCU:海内厂商在缺货潮下顺势切入中低端车规 MCU 领域,

6)连接器:估量 2020-25 年环球/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的 CAGR 分 别达到 14%/19%。

7)PCB:估量 2020-2025 年环球/中国车载 PCB 市场规模的 CAGR 分 别达到 18%/24%。
目前上游覆铜板三大原材料的价格高位企稳且有下行 趋势,PCB 厂商受益盈利修复+车驱动。

8)薄膜电容:逆变器核心元器件。
估量 2025 年电动车带动环球/中国 薄膜电容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117/62 亿元,估量 2020-25 年的 CAGR 分别达到 56%/53%。

9)家当链其他环节:电池(欣旺达)、电感(顺络电子)、MLCC(三环 集团、风华高科)、SoC 芯片(全志科技、瑞芯微)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如需利用干系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标签:

相关文章

佳木斯大年夜米首家O2O体验店投入运营

“三江黑地皮,一季稻米喷鼻香”“佳木斯大米,喷鼻香飘万里”,一句句蕴涵文化气息与地域特色的宣扬语在城市通报。1月9日上午,佳木斯大...

智能家居 2025-02-10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