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的公告(下称《指南》)。《指南》称,保健食品标签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语。警示用语区位于最小发卖包装物(容器)的紧张展示版面,所在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语区内笔墨与警示用语区背景有明显色差。警示用语用黑体字印刷,包括以下内容: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在***发布会上表示,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病。但有的推销职员常常“忽悠”消费者,有的乃至把保健食品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灵药,坑老骗老。个中一个主要缘故原由是,企业在标签上标注的提示信息不克不及干,警示浸染不强烈,有的不仔细查看很难被创造,给了虚假宣扬、消费敲诈可乘之机。因此,“我们针对公民群众感到担心、揪心的问题,对标签标识进行规范,对企业如何标注警示用语进行辅导。”
此前一度被外界关注的“权健”、“无限极”等事宜只是保健食品行业浮夸宣扬、鼓吹治疗浸染的冰山一角。

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解释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广告,也应该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该当说,法律哀求保健食品标注警示语,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浮夸宣扬。
现行的保健食品标签管理虽然哀求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但标签上仅仅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且标注的位置和大小也没有详细规定。消费者反响,声明信息不直不雅观、标注位置不克不及干、警示浸染不强烈,很难引起把稳,随意马虎被“忽悠”、被欺骗。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在参考《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和《境内香烟包装标识规定》的根本上,经公开搜聚社会各界见地,市场监管总局组织体例了《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辨识力,勾引理性消费,戒备虚假营销陷阱。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对第一财经表示,行业内浮夸虚假宣扬问题引起社会反感,消费者反响强烈。在当前有限的监管资源面对无限的营销行为时,管理部门针对业内的突出问题,在保健食品标注警示语,是极有必要的管理方法。
把稳到,《指南》不仅对保健食品标签标注警示用语进行了规范,对付消费者不随意马虎找到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投诉做事电话、消费提示等也作出详细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