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风箱》,敬请关注。
风箱,是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的堵风板构成。操作职员通过拉动把手带动活动堵风板,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内充满空气,再推动把手将箱体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道进入锅灶,用于生火做饭。据历史记载,风箱的前身叫“橐”,产生于战国时期的一种鼓风吹火器。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风箱就得到很好的遍及和传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代价,又有一定的科学代价。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落梁万仓便是一个范例的风箱传承人。

1938年出生的梁万仓从18岁就跟随他的大姨夫刘长治当木工。刘长治是山西忻州人,从前迁移到赛罕区榆林镇陶不齐村落,是当地有名的木工,尤其是做风箱更是一绝。梁万仓学徒四年,从基本功干起,对木工的技巧办法一丝不苟,至今还保存着50多年前师傅送给他的工具箱。
梁万仓做风箱大致分为几个步骤。一是精选料。风箱的材料一样平常选柳木,由于它的纹理细腻,密封性好;二是下料定尺码。下料时要将风箱的全部配件逐一按尺寸大致备齐(留有余地);三是刨光、划线、开铆、精准尺码;四是组料、粘合。将所有精准了尺码的材料加工好,组合在一起,形成风箱的基本框架;五是打蜡。为了风箱内壁光滑,便于拉动推拉杆,用黄蜡翻转烘烤,用麻丝均匀涂擦,直到光滑无阻力;六是密闭挡风板,让厚约六分的堵风板略小于风箱内里空间,四边缚扎胶粘鸡毛,达到密封良好,拉动自若的效果;七是安装推拉杆,上油封顶盖,至此一个完全的风箱就做成了。梁万仓做的风箱耐久耐用,风力大,找他做风箱的人相继而来。六七十年代,他每年做几十个风箱。给当地公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为保护风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赛罕区积极摸察访问,确定梁万仓为赛罕风箱传承人。并对风箱制作工艺加以保护,将风箱制作的全过程做成专题片,在《赛罕文化》专刊发布,将风箱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载入赛罕区以及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册。
赛罕融媒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