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李鹏、高敬
“一亩油茶百斤油,脱贫致富盖高楼”。金秋时节,地处豫南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游人如织,漫山遍野的白色油茶花点缀山间,透出勃勃活气。
从“伐木开山”的穷苦县到大别山地区首个脱贫县,从著名的赤色“将军县”到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河南新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培植示范县为抓手,倾力呵护绿水青山,让生态上风“裂变”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巨大绿色动能。

树牢制度理念 筑起生态“红线”
“我们现在真正是用生态赢利!
”返乡创立了茅屋冲家庭农场的“新农夫”岑新顺说。
6年多来,不论是种菜种稻还是养猪养鱼,这家农场坚持发展“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绿色循环农业,产品品质有保障,田舍乐很受消费者欢迎。农场不仅每年营收2000万元,而且带动数百名穷苦村落民实现脱贫。
“我们得考虑环境承载力,不盲目扩大规模。”农场主岑新顺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山林毁了,过几年这里就没人来了!
”
但几十年前,新县人却不这么想。“20世纪一段期间,过度砍伐导致植被毁坏,自然磨难频发,结果山上树木少了,依然没有富起来。”新县县长夏明夫说,新县的生态保护是从痛定思痛中起步的。
陷入“越毁坏、越贫穷”怪圈的新县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三不过一”,即:海内生产总值不到一个亿,财政收入不敷100万元,农大家均纯收入不过100元,82%的群众生活在穷苦线以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生态文明培植风起云涌。新县县委、县政府意识到,“老路”不能再走,“靠山”不能仅仅“吃山”,更要“养山、护山”,“新路”必须把生态线作为全县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一方面,新县在全县倡导树立生态意识,厚植生态环保的社会群众根本;另一方面,新县用制度硬约束,将约43%的国土纳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培植示范县方案》的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并先后开展综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乱挖乱建乱伐乱采等生态“四乱”,让生态“红线”成为“带电高压线”。
如今,从县城到村落庄,“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群众对生态文明培植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均超过90%。
齐抓防治监管 补足生态“欠账”
全县植被覆盖率超过95%,森林覆盖率达76.7%,城镇建成区绿化遍及率达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8平方米,年空气优秀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
行走在新县,人们收成的是满眼的绿色,是畅快呼吸的空气。这里便是一个“天然氧吧”。
近年来,当地人意识到为改进生态环境质量,不仅要扎牢毁坏生态环境的制度竹篱,还要封住污染的出口、补上生态培植的“欠账”。
新县推动县村落庄三级联动、气水土“三净合一”,狠抓污染防治,严格掌握扬尘污染,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对城区和州里空气质量监测履行全覆盖,撤消“小散乱污”企业124家,拆改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32座,完成31家加油站回收油气改造任务,淘汰老旧车2785辆。
同时,全县强化生态培植,加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保护,在河南省率先实施“林长制”,履行“美化大别·绿满山河”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操持,全域打造城乡绿道、景不雅观通道和生态廊道。
绿色创新转型 “裂变”发展动能
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西河湾,拥有百余座古民居,村落内古木参天,村落边流水潺潺。2013年,这里还是个只剩39名老人的穷苦村落。
2014年,在返乡能人张思恩的带动下,古色古喷鼻香的西河湾开始发展村落庄旅游。仅仅4年韶光,西河湾不仅顺利脱贫,而且吸引近400名村落民回归,村落庄的人气又旺起来了。
2018年,新县荣获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培植示范市县称号。生态文明培植在改变新县面貌的同时,也正成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建立在生态培植之上的旅游业率先崛起。经由5年全域旅游计策的履行,2018年,新县游客数量超过630万,旅游业带动就业5万余人,对全县GDP贡献率达到30%,22个穷苦村落、7683名穷苦群众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稳定脱贫。
绿色发展也带动了生态农业兴起。羚锐制药集团2014年起,大力发展山茶油家当,动员山区村落民改造、优化自家的野生山茶林。在企业的带动下,原来“不值几个钱”的山茶籽,现在卖到每斤十几元。
“我们的有机茶叶价格比普通茶叶价格高百分之五十,还不愁销路!
”草木人生态茶业有限任务公司卖力人李根金说,企业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茶栽种,被认定为有机茶园示范基地。
2018年,以医药制造、智能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康健家当产值占新县家当集聚区生产总值的75%以上。在绿色动能的推动下,这个大别山里的小县城正在驶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