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策略延续而来的,还有OEM的发卖模式。这一经营模式在让仁和药业乃至仁和集团赚的盆满钵盈的同时,也导致仁和旗下产品口碑良莠不齐,有的产品乃至涉嫌虚假宣扬。近日,有用户向中国网财经报料称,某电商平台上一款仁和旗下的“HP牙膏”就打出了“幽门螺旋杆菌牙膏”、“抗幽门螺旋杆菌正品”等宣扬描述,而其产品生产容许证号为“妆”字号(苏妆20160173)。
根据《广告法》第十七条、《扮装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四条均规定,扮装品不得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的,不得利用医疗用语、宣扬医疗效用。一位状师见告,该牙膏的宣扬已符合引人误解的程度,涉嫌虚假宣扬。
此外,近日还有媒体曝出,仁和集团旗下“仁和匠心”套用仁和药业品牌售卖产品。这些不断“透支”品牌代价的行为也导致仁和药业控股的公司屡遭监管惩罚。据中国网财经不完备统计,2016年至2019年底,江西制药医药有限任务公司分别被南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监管部门行政惩罚12次。

仁和HP牙膏宣扬“幽门螺旋杆菌牙膏”功效或涉虚假宣扬
中国网财经从电商平台上创造,仁和HP牙膏商品名称中存在“幽门螺旋杆菌牙膏”、“抗幽门螺旋杆菌正品”、“抑菌杀菌”等字眼。在商品先容中存有“适用HP易动听群”、“HP牙膏活性身分可平衡口腔微生态,减少口腔致臭菌”等描述。
对付牙膏是否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功效,北京市某三甲级医院一位内科年夜夫在接管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纯挚靠牙膏是杀不去世幽门螺旋杆菌的。牙膏中的乳铁蛋白大概能增强口腔黏膜或牙齿的抵抗力,对幽门螺旋杆菌不起浸染,也谈不上任何治疗、打消的浸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医师徐泉8月在《康健报》撰文中也指出,对付占领口腔中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目前还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仁和HP牙膏宣扬有关口腔幽门螺旋杆菌的功效,以此应适用QB/T2966-2014功效型牙膏标准。而从电商买家秀中创造,仁和HP牙膏实行标准仅为GB/T 8372。GB/T 8372—2017标准适用范围仅为清洁及照顾护士口腔的普通型牙膏,并不具备某些分外功效。
此外,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到,仁和HP牙膏生产容许证号“苏妆20160173”对应容许项目仅有“一样平常液态单元(护发清洁类);膏霜乳液单元(护发类、护肤清洁类);牙膏单元(牙膏类)”等。
《广告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东西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利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东西相稠浊的用语;《扮装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扮装品的广告宣扬不得有下列内容:(一)扮装品名称、制法、效用或者性能有虚假浮夸的;(二)利用他人名义担保或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的;(三)宣扬医疗浸染的。
北京市鑫泰洋状师事务所赵东状师在接管采访时表示,该品牌牙膏的宣扬已违反了干系法律规定。根据《侵害消费者权柄行为惩罚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供应有关商品或者做事的信息应该真实、全面、准确,不得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品解释、商品标准等办法发卖商品,并且不得浮夸或遮盖所供应的商品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短长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依据干系法律规定,经营者对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宣扬的,除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任务外,还可能遭受有关部门作出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业务执照等惩罚;构成犯罪的,还应该承担刑事任务。” 赵东状师表示。
贴牌、套牌征象不断“吞噬”品牌代价
中国网财经创造,仁和HP牙膏实为仁和旗下的OEM(代工)产品。仁和HP牙膏外包装显示,其生产企业为扬州信诺日化有限公司,委托方为叮当好康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仁和HP牙膏牌号为“仁和匠心”。仁和大康健官网显示,仁和匠心是仁和集团旗下子品牌,不过并未在仁和大康健官网“仁和匠心”产品专区中找到该款牙膏。
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显示仁和HP牙膏的生产企业扬州信诺日化有限公司在2018年曾因“新建厂房及沐浴液及洗发液生产线未取得干系环保审批手续”被惩罚。
例如仁和HP牙膏这样“贴牌”生产的,在仁和集团中并不少见。在电商平台上,包括中西药品、护肤等,“仁和”无处不在。仁和药业曾在厚交所互动易平台上回答投资者,“公司每隔一段韶光都会有新的产品上市,这紧张得益于OEM产品。”
不过OEM也是把“双刃剑”,在产品线不断扩展的同时,有多家媒体宣布称,仁和药业及其母公司仁和集团对OEM产品供应链、发卖渠道把控不严,导致产品质量、口碑稂莠不齐,乃至涉嫌虚假宣扬。
此外,近日还有媒体曝出,仁和集团旗下产品存在“套牌”的征象。
一款名为“仁和匠心”寡肽修护冻干粉的产品利用仁和药业品牌在抖音等平台投放广告,流传宣传高效祛痘。实际上,该产品与仁和药业并无直接关联,实为仁和集团旗下“仁和匠心”产品,但该产品在宣扬中大量利用上市公司“仁和药业”的logo。
无论是“贴牌”还是“套牌”,透支品牌代价的后果不仅使仁和药业口碑下滑,同时仁和药业旗下子公司、控股公司屡遭监管惩罚。
天眼查显示,2017年至2019年底,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被丰台药监局、食品药品稽查总队行政惩罚3次;2018年8月,仁和药房网国华(北京)医药有限公司被丰台药监局警告;2019年10月,江西江制医药有限任务公司被江西省药监局行政惩罚;2016年至2019年底,江西制药医药有限任务公司分别被南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行政惩罚12次。
就仁和HP牙膏的功效问题、误导消费者的笔墨,以及“贴牌”、“套牌”干系问题等联系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干系事情职员在表明采访需求后,谢绝与进一步建立沟通联系。向仁和集团公司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答。
重发卖轻研发 仁和药业研发投入比不敷行业均匀水平一半
10月29日,仁和药业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业务收入29.58亿元,同比减少16.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减少15.8%;第三季度实现业务收入10.1亿元,同比减少8.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10.47%。
“重发卖轻研发”是仁和药业一贯以来被外界诟病的策略。疫情期间仁和药业加大了新品研发,却又似“临阵磨枪”。合并报表第三季度研发用度538.69万,同比减少26.84%,占业务收入比例0.53%。发卖用度1.8亿元,同比减少3.44%,占业务收入比例17.81%;合并报表前三季度研发用度2670.68万,同比增加4.64%,占业务收入比例0.9%。发卖用度5.04亿元,同比减少16.11%,占业务收入比例17.05%。从第三季度报告来看,前三季度研发用度较去年同期虽有增加,但占全体营收仍低于1%,远低于发卖用度占比17.05%。而且单看第三季度,研发用度同比减少26.84%。
中为咨询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用度一样平常占发卖总额的15%-20%,而海内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发卖收入比例均匀约为2%-3%,而仁和药业研发用度低于均匀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在接管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重营销轻研发随意马虎导致企业对生产真个忽略,特殊是对付产品质量监管与安全效用评价等方面的缺位。企业在各环节对中药材及产品的质量重视程度、能力把控、监管机制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产品是否合格的主要影响成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4月,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达到7342家,中商家当研究院认为个中多数企业以生产较为成熟、技能哀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为主,但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征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严重。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医药行业,重营销轻研发的“仁和”品牌该如何连续书写医药老品牌这本难念的经?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
来源:中国网财经
原标题:仁和匠心“妆”字号产品宣扬疗效涉嫌虚假宣扬 仁和集团旗下产品贴牌套牌乱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