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孔役夫旧书网APP动态
我是2005年在徐东古玩一条街老常的旧书店里与小武不期而遇的,那天我进店时见一被太阳晒的黑里透红的小伙子与老常聊得正欢,一下子便听出是聊的旧诗人意方面的事,原来小帅哥姓武,是武昌徐家棚有一座近千平米三层楼的私房的村落民,这可是一群新时期的“天之骄子”、旧城中的“新兴富豪”。
谈天中小武透露出他的三层私楼已纳入城中村落改造序列,千万财主的帽子就将在在动迁中被戴上,唯一发愁的是从武钢某下属公司图书馆进货的一批旧书眼看就要无安身之地了,以是有求于老常帮他接下一棒,可会谈因价格缘故原由陷入了僵局。

我那时刚好被“网格本”的炒作庄家洗脑成功,对“网格本”的网络入了迷,心里想的、梦里做的、店里买的舍“网格”其谁,唯“网格”优先。对付初次见面的小武也“不耻下问”库存书中有无“网格本”。这一问正应了一句老话“蚂蝗盯了鹭鸶的脚--要它脱也甩不脱”,被踏破铁鞋“去库存”的小武给粘上了,连声道“有有有”,双方一拍即合,从老常的店里直奔徐家棚而去。
小武家的三层楼并不狭窄,却被旧书塞的满满当当,开门一眼望去,是孔役夫搬家--尽是书,几无插锥之地。小武见我有些窘迫说,要不是前几天被一位做慈善的企业家数走了几千本书捐给了山区的学校,根本无法进家门,我说你这那是家,便是活脱脱一书库。
楼梯已不见原形,小武带我翻“书”越“籍”“四脚并用”蒲伏到了三楼,小武凭着超好的影象,在书堆中刨了约半个多小时,就寻踪到了“网格本”的庐山真面孔,共挖出了300多平装本和150多精装本,我们坐在书堆上边喘气边开始价格拉锯战,末了定格在不论厚薄、版次、印量、品相和出版韶光,一律按平装每本10元、精装每本20元照数点。
成交后要将500多本书从三楼搬下来就成了“蜀道难行难于上上苍”,两人望书兴叹了半天,还是小武足智多谋,想了个好办法,找来长绳子从三楼窗口把装进蛇皮袋的书一袋袋往下吊,吊下一楼后小武借来小面包送货到家,我心里那个美呀无以言表,赛过捡了个金无宝。
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还没等我把这批“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网格战果清理完毕,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网格本”热浪就在不经意间退潮了,以前整天追着我要“网格本”的庄家“人间蒸发”了,曾经许诺加价五成收书的书商也借口资金紧张而爽约了。最关键之处在于我本身并不爱“网格本”,后来曾偿试过逐步培养自已爱上“网格本”的感情,结果也以失落败而告终,由于每翻开“网格本”阅读时,不是哈欠连天,便是双眼含糊。刚买回来堆在书房里像丈母娘看半子越看越欢畅,后来就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出”之而后快。
情急之下想到了老朋友老常,老常对这批书的身价那是管窥蠡测,在我的不懈攻势下才答应代售,但要按他店里同类产品价格接盘,末了割肉到平装每本5元,精装每本10的腰斩价格,除留下《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等少数几本经典名著外很快去售一空,我也去了一块心病。
套牢“网格本”之痛不知能否给书友们提个醒,以我为戒。淘书有铁律,敬畏去遵照,若非真有爱,切莫勉联姻,但是分离没商量;不见佳构不动心,佳构现身需镇静,韶光考验是为要,天价虚高手莫伸,虽过此村落无此店,牧童遥指杏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