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为“隐形冠军”的同和纺机,又在纺机行业转型之际,进行二次创业,从生产纺机主机配套专件器材,转向生产主机整机产品,逐鹿环球智能纺机沙场。进入纺机主机领域后,同和已向环球累计发卖400多万锭,为海内、外上百家棉纺织企业供应主机产品。
首次创业瞄准占领“高精度罗拉”
天下级难题
在常州经济开拓区,有一家企业,自1999年创立,一贯专注于纺织机器、专件,仅用了十年,就做到环球第一。
这家企业便是常州市同和纺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它的董事长崔桂生被纺织行业誉为“罗拉大王”。
今年已经65岁的崔桂生经历传奇。他参过军,做过公务员,当过国企卖力人,还做过合伙企业高管。
崔桂生是一位地隧道道的“时尚师长西席”。“赤色休闲洋装、西裤、豆豆鞋”是他的标配。对付衣着,崔桂生有独特的见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勾引和带动纺织品消费。
正是基于对纺织行业的独特感情,1999年底,崔桂生毅然辞去年薪38万元的合伙空调企业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牵头组建了常州市同和纺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这个由崔桂生等6名股东集资96万元的公司,规模很小但志向不小——目标是“创出环球最好”,第一个目光放在了占领高精度罗拉这个天下级难题上。
罗拉,即英语“roller”,意为辊或轴,是纺织机器中的核心专件,其质量直接影响输出纱条的均匀度。如果按一台1008锭的细纱机须要配备504根罗拉打算,若罗拉全入口,则仅罗拉的本钱就高达15万元。
按照标准工艺,制造一个罗拉须要46道工序,一样平常情形下每道工序的合格率仅为90%,也因此造成了罗拉的价格高昂。
长期以来,我国无法自行生产高质量的罗拉。绝大多数纺织生产企业,由于没有高质量的罗拉,无法生产出优质的高细、高支纱,从而造成了中国纺织产品整体档次不高的局势,出口国外的纺织品因此屡屡遭受反倾销制裁。
创建初期,受资金和规模限定,同和公司的罗拉制造标准紧张依据行业标准和用户供应的图纸哀求,质量无法得到根本性打破。
为了旋转这种被动局势,崔桂生先后赴新加坡和日今年夜阪参加“纺织机器展览会及经贸洽谈”,拿着高倍放大镜仔细研究国外罗拉样品,特殊是对国外的四大著名品牌罗拉——瑞士的立达、德国的绪森、SKF、青泽的标准和产品,进行深度研究。
单凭研究国外罗拉还弗成,还要靠自身的调研和攻关。随后,崔桂生访问了海内各地30多家用户厂商,搜聚见地,从而方案了3年领先海内罗拉产品、5年问鼎天下名牌产品的目标,详细系编制定了同和牌高精度无机器波罗拉内控质量标准。
对同和公司而言,要把罗拉做好、做精,紧张取决于原材料、齿形和罗拉精度。崔桂生亲自挂帅,参照国外前辈的技能标准,开展了全方位的技能攻关,使得全体制造工序减少为36道。
“德国青泽的罗拉当时300元一根,交货要一年半到两年韶光。只管国产罗拉每根只有22元,但质量却相差很大。我们推出高精度无机器波罗拉之后,每根只卖150元,价格仅是国外产品的一半,一下子抢占了市场。”崔桂生说。
2005年,同和罗拉的产量、质量和品种很快雄踞天下第一,环球市场霸占率达到70%,成为当之无愧的“罗拉大王”。各系列摇架和集聚纺装置等纺机专件的产量、质量和品种,也在10年韶光迅速跃居天下第一,环球市场霸占率分别达到40%和50%。
行业低谷时反“配”为主
二次创业瞄准纺织主机
在同和纺机成为“罗拉大王”的同时,我国纺织机器制造经历了迅猛发展的黄金10年。
2008年往后,纺织行业面对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纺机需求从激增转而放缓。
“转型还是转行”的迷茫在纺机行业中弥漫。
一些企业开始投向房地产等领域赚“快钱”。另一些民营纺机企业,在二次创业中频出问题:把核心产品做成了大路产品、产品转型跨度太大难以把控、诚信经营出了问题,乃至在行业内偃旗息鼓。
比较之下,同和不炒地,不借款,不“跨界”,靠自有资金,专心做主业。纵然在纺机主业上,也强调稳扎稳打,每个产品都力争做到极致,在拥有竞争上风时再做下一个项目,不盲目扩展。
就在业界认为同和太过本分乃至有些“守旧”之际。2011年,同和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从做配套主机关键专件转型为生产粗纱机、细纱机、粗细联系统等主机产品,并将主机推向环球市场!
这一转变引得同行议论纷纭,做惯了专件、“配件”的同和,真的能做好“大而全”的主机吗?原来的用户一夜之间变成竞争对手,同和能承受住压力吗?
纵然在企业内部,也有不少高管持疑惑态度。
崔桂生的判断是,“公司必须做主机产品。当时,国际上很多有名的专件制造商都被其他企业吞并了。同和要做百年企业,就必须做纺机终端产品。”
崔桂生剖析了同和做主机的三大必要。
其一,同和具有纺机核心专件的技能、资源和履历上风,做整机是因利乘便。同和罗拉、摇架、集聚纺产品市场霸占率分别达到了70%、40%和50%,要发挥专件上风,必须做主机,通过专件和主机的优化、组合,实现1+1>2。
其二,同和自成立以来,没涌现过亏损,没有用银行一分钱贷款,可用资金充裕。要挖掘现有品牌和资金的潜力,提升公司竞争力,必须做主机产品。
其三,从市场角度,中国是天下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最大的纺机市场在中国。来自瑞士、印度、日本的纺机企业都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纷纭利用技能上风进驻。如果仅依赖购买入口主机产品,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愿景是难以实现的。同和要对振兴民族工业有任务、有责任和义务感。
这番见地说服了同和的团队,大家开始动手组织研发棉纺、毛纺一系列整机产品,同和的二次创业正式开始。
2011年,同和成立了主机研发中央,环绕“高速、高效、智能、节能”的产品定位,充分利用已有专件产品的上风,组织研发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全自动落纱粗纱机等主机产品。
2013年,同和TH578J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通过国家级鉴定,鉴定结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性强,紧张技能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前辈水平,可以取代入口。”
2017年,同和THC2015全自动落纱粗纱机、TH598J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粗细联系统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得到同等评价是“三种产品均达到了天下前辈水平,可以取代入口、可以批量生产。利用同和智能纺纱成套装备,可以利用户万锭用工从140多人减少至7人以下。”
2018年,TH598J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在用户大规模利用,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进入纺机主机领域以来,同和已向环球累计发卖400多万锭,为海内上百家棉纺织企业供应主机产品,并成功出口到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主机产品的产值早已超过专件,并极大地带动了自产专件的发卖。
截至目前,同和产品拥有环球20多个国家的6000余家用户,个中包括德国特吕茨施勒、意大利马佐里、法国NSC等有名企业。
在行业调度期积蓄力量
逐鹿环球智能纺机市场
受环球经济进入长期构造性调度期的影响,近年来,纺织工业多项指标结束高速增长,回归低速。纺织制造业劳动力本钱却每年以10%至15%的速率递增,企业运行压力不断增大。
纺织工业被认为已经“走入夕阳”。
崔桂生不同意这种不雅观点。“衣食住行”,“衣”始终排在第一位。
纺织业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传统支柱家当,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高达四分之一。纺机企业作为纺织企业生产设备的供应者,无疑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市场起伏是经济规律,形势不好的时候正是企业积蓄力量的最佳机遇。”崔桂生认为,企业家要知大势、谋计策,有能力给未来“算命”,并做足储备。
同和提出,要重点做好制度强化、新品推广、低廉甜头率提升、外贸拓展和团队集聚五件大事,同时做足三项储备。
一是质量储备。同和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做事事情,从外购件、外协件、标准件到入口件、低廉甜头件,从第一道工序到末了的成品装置、包装均实施严格的生产过程掌握,做到全流程、全数量考验不漏项。
在同和,有关精益生产、风雅管理的故事俯拾皆是。为减少员工在产品加工、安装调试过程中的磕碰损伤,公司哀求员工在上岗之提高行拿、放鸡蛋的练习。哀求考验员在考验每道工序和产品时,必须做到“一看,二摸,三量,四听,五问,六记”,产品出厂前确保达到产品装箱合格率100%、开箱合格率100%、开机合格率100%,产品出厂后,实现终生跟踪、终生做事、终生升级、终生卖力。
二是人才储备。造就百年企业,还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同和员工从最早的十几人发展到500多人。80%的人在公司事情了10年以上,形成了稳固合理的军队搭配。
受国际金融危急及其次生危急的影响,许多拥有丰富纺机研究、制造履历的高等技能人才流失落到其他行业。同和用了几年的韶光,将这些人才引进到同和,作为主机研发的人才储备。现在,他们已经成为同和主机产品研发的中坚力量。
三是“想法”储备。开拓每个产品前要都要树立一个天下级标杆,看清、想清、算清、准备好,比如,同和罗拉的标杆是德国青泽,摇架的标杆是德国绪森。当一个产品推向市场赢利后,再做第二个产品,以此类推,推陈出新,超越天下前辈水平。
在整机领域,中国的粗纱机、细纱机与天下有名产品在高速、高效、智能、节能上还存在差距。为此,同和公司主机产品以瑞士立达、日本丰田为标杆。目前,同和已经环绕高速、高效、智能化和节能目标进行研发设计,使主机产品实现质的飞跃。
当前,随着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纺织工业发展领域越来越宽广,对中高端纺织装备和专件器材的科技含量、质量哀求也越来越高。
“同和将牢牢环绕着‘转型不转行’的目标,全面履行转型升级创新计策,连续进军高端智能化主机领域,成为环球最精良的纺织机器制造供应商”,崔桂生说。
在离公司现址不远的地方,一块面积约300亩的同和新基地已经建成,新基地按照国际顶级制造企业进行设计,培植环球纺机行业标志性工厂。
同和新基地将引进天下一流的罗拉智能制造生产线、板簧摇架智能制造装置生产线、铸件加工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钣金加工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新型细纱机模块装置生产线,实现少人或无人化生产,打造天下一流纺机生产基地,为制造国际一流的纺机产品创造有利条件。
“建成百年不掉队的企业”,同和纺机正在路上。(吴琼)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央
声明:转载此文是为了通报更多信息。为尊重知识产权,中国纱线网只管即便标注每篇文章的来源,若不愿转载或侵权,请关照我们予以删除。
对付本期话题你有什么意见?欢迎转发、收藏、评论、点赞,走过途经不要忘了关注#中国纱线网#,不关注一个,不许走~
领取福利:第一步、关注#中国纱线网#。
第二步、私信回答加群,约请您加入500个纺织群,群内海量求购供应信息让您1分钟找到客户。
领取福利!
500个纺织群等您加入,一分钟找到客户
第十四届中国·大唐国际袜业展览会同期召开洽谈会,袜业之都等你
更多精彩文章
芳华50年 新野纺织发展到170万锭的制胜之道
纺织根本知识大全:献给纺织新手
中印纺织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