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上的日期标签玩“躲猫猫”,怎么破?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鼓励食品企业优化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签标识的公告》,提出包括“以白底黑字等背景颜色与日期颜色比拟明显的形式清晰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在内的8条规定,以方便消费者清晰辨知趣干标签标识,让老百姓“看得明白、吃得放心”。
日期标签是消费者理解食品信息的关键“窗口”,更是保障其知情权、选择权的主要载体。然而,食品包装上的不规范日期问题频频被曝光,尤以“不好找、看不清、不易算”最为消费者诟病。详细讲,有的生产日期标注笔墨太小、字体不规范,让人很难辨识;有的生产日期标注位置随机,和消费者玩起“捉迷藏”;有的生产日期标注玩“隐身”,透明包装印灰字、紫色包装印黑字,磨练消费者的“目光”;有的保质期须要打算判断过期日期,磨练消费者“脑力”……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关部门是时候采纳方法回应消费者关怀了!

有必要追问,食品企业为何不愿“显著标注”日期标签,甚至涌现“半遮面”的“难找”窘境?本钱成分或是最大考量。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购物经历:超市货架最外侧的商品每每是生产日期较为久远的,而位置越靠里越新鲜。同理,若日期标签被清清楚楚地“瞥见”,消费者则会优先选择最新生产的食品,从而涌现临期食品“无人问”的情形。此外,扩大诸如糖果等散装食品的包装,不仅会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亦会涉及印刷、制作等方方面面的工艺调度,而生产本钱始终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坎。由此,知足于字号高度1.8毫米的最低哀求,便成为食品行业的一种普遍操作。
一边是消费者哀求“看清”包装上的日期标签,一边是食品企业对日期标签的“掩蔽”,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利益关系,其实磨练有关部门的管理聪慧。细究《公告》的内容,既有尊重生产厂家标注习气的鼓励性规定,比如,采取“见包装物某位置”的形式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其位置应该清晰明显、描述准确、易于查找;又有从消费者阅读习气出发的倡议性安排,比如,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明确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小小一张标签,于推进过程中看重平衡社会多方的现实诉求,以更好实现“食品安全‘看得清’”这一急迫目标,其处理思路值得被充分肯定,亦须要被连续遵照。
更进一步,在市场环境愈发公开化、透明化确当下,井井有条推动食品企业改进标签标识是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要知道,字小、模糊、难辨认的生产日期,“迷”住不少消费者尤其是老年群体的眼睛,曾有老人抱怨“一到超市就犯怵”。若食品企业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改进,或能以“小标签”赢得“大民心”,从而以口碑效应助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个层面看,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推动企业改进包装,何尝不是“为企业好”?
“舌尖”上的事儿也是“天算夜的事”。除《公告》外,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制订《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康健委正在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我们有情由相信,通过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干系规定必能助力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和康健有序的市场环境。
【作者】 孙文静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