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吕梁学院的李鑫淼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姥姥“互换角色”。读幼儿园起,她就在姥姥的守护下终年夜,智好手机涌现后,曾经的孩童化身姥姥的“小老师”。在她看来,教会姥姥利用智好手机,让由于地理间隔而“走远”的亲密关系又回来了。
新兴技能飞速发展,一道“数字鸿沟”横亘在一些中老年人和数字生活之间,令他们无所适从。不过,随着“互联网原住民”终年夜成人,他们逐渐成为长辈的“小老师”,“数字反哺”也成为他们与长辈互换中的关键词之一。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42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3035份,95.19%受访者教过父母、祖辈或其他长辈利用电子产品,个中91.86%受访者会在过年返乡或放假回家时教长辈,远程语音或***辅导(33.81%)和远程截图、制作勾引图(20.89%)的情形也时有发生。
带长辈一起拥抱数字生活

“首席智能产品助手”的地位不可撼动,源自倪梦绮平日里勤学不辍地答疑解惑。60多岁的奶奶几年前开始学习利用微信,从怎么发语音、怎么***通话,到怎么发朋友圈、给别人点赞,碰着想学的问题她都要问倪梦绮。奶奶也在追赶电子产品潮流,看到别人发***,也想试试看,在孙女的辅导下,她学会了拍***、把日常生活和好看的风景发到App,再分享给她的朋友。
倪梦绮还专门教了奶奶怎么用平板电脑。“老人平时能娱乐休闲的项目不多,奶奶喜好看电视剧,由于电视的点播功能太繁芜,手机屏幕又太小、看***太累,我就把用平板电脑刷剧的功能教给了奶奶。”在倪梦绮看来,智能电子产品的确利用方便,该当让长辈也享受它们带来的便捷和新功能。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者教长辈利用最多的是智好手机(94.76%),此外还有电脑(30.51%)、智能电视(28.20%)、平板电脑(20.13%)、相机或摄像机(8.11%)、智好手表及VR眼镜等穿着设备(7.91%)、智能音箱(7.38%)等。28.17%受访者会主动教长辈利用新产品、新功能,29.69%受访者在长辈讯问如何利用时会教他们,还有42.14%受访者以上两种情形都有。受访者教长辈利用的电子产品功能包括谈天通信(83.03%)、拍照或录制***(53.77%)、手机支付或网上银行(45.04%)、在线购物及点外卖(38.91%)、不雅观看短***(36.64%)、揭橥情包(34.40%)、朋友圈分享等动态发布(25.40%)、查阅***(22.21%),等等。
早在智好手机刚兴起时,汤桂圆就鼓励父母赶紧学习新事物。“这是未来发展趋势,如果将来别人都用,你不会利用,就像别人开车、你只能骑自行车,一定会后进。”但当时父母很抵触,以为不会网上谈天,打电话也很方便,不用电子支付,现金也一定能办理问题。
直到后来,父母逐步创造,向商贩售卖农产品时,商贩不再带现金,就带一部手机,一手转账、一手交货,没有手机支付账户很难交易。汤桂圆于是帮爸爸***了软件、开通了线上支付账户、教爸爸若何收付款,为了防止利用不当产生财产风险,他还叮嘱爸爸只在收款时利用。不过爸爸没有逃过“真喷鼻香定律”,很快就创造平时买菜、加油,用手机支付非常方便,对手机支付逐渐接管了。
杨渊凯是山西一所高校的学生。作为爷爷奶奶的“小老师”,“杨渊凯智能小教室”的授课内容是从最根本的解锁手机开始的。“先是将息屏状态解锁,打开手机后找得手机运用软件商城,***软件、注册登录,再教如何利用。”“小杨老师”的传授教化模式很严苛——教完往后,将手机软件卸载,让爷爷奶奶自己***一遍。“能觉得到他们学习的劲头很足,学会往后特殊愉快。”杨渊凯说。
除了教父母利用电子产品,汤桂圆还会开启“避坑”传授教化。刚教爸爸利用线上支付时,他就给爸爸科普防诱骗知识,“比如各种短信里的链接都不要点、别随便点别人发的红包、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等等。现在爸爸很严谨,就算有人在群里发红包,他都不会去点开。”
如果碰着丢失可能性小的情形,汤桂圆还是会选择让父母“试错”。有一次妈妈在电商平台看上一件衣服,以为又便宜又好看,汤桂圆则以为衣服质量差,但拗不过妈妈,他决定先买下来。收到衣服后,果真衣服质量不好,妈妈也不喜好,但只能先姑息着穿。“不过这样就会让爸妈知道,网上不是所有东西都像看起来那么好,当然也不是什么都像他们想象中那么坏,要学会理性地辨别。”现在,汤桂圆既是父母利用电子产品的“辅导员”,又是“参谋长”,长辈在很多时候都会搜聚他的见地。
“像儿时长辈抚育我们一样教他们”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者教长辈利用电子产品时最常有的感情是耐心(64.71%)、欢快(50.15%)和造诣感(33.18%),但也有时候是搞笑(29.52%),乃至困难(17.73%)、崩溃(6.66%)。
“耐心是最主要的,有时候要重复很多次,他们才能记得住。如果有一段韶光没用某个功能,他们可能就会忘却。”但比起一遍遍重复的麻烦,倪梦绮更怕爷爷奶奶以为自己老了、没用了。“我总是说‘现在会用智好手机的老人不多,你们能用已经非常厉害了’。一定要多鼓励他们。”
李鑫淼以为自己相对浮躁,有时候姥姥没学会,她就“有点不耐烦”。有一次姥姥在看***时,点进一个人的主页,不知道怎么退出来,“像个老小孩儿,惊悸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担心李鑫淼不耐烦,姥姥就会像小孩犯了错一样,小心翼翼地问李鑫淼该当怎么办,乃至明明还没学会,就假装说“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李鑫淼有些哽咽,她知道姥姥对自己特殊好,但自己做得还不足。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她下决心要改变。“姥姥学会拍***后,每年正月初十是姥爷的生日,家里人都会回去给姥爷过生日,姥姥就会组织大家拍***,一家人从年轻到年长,依次出镜,或者一大家子一起舞蹈。”类似的***已拍了几年,但是李鑫淼总是谢绝参与,她操持今年加入。“姥姥一定会很愉快。亲情是相互的,姥姥希望我高兴,我也希望姥姥高兴。”
在不自觉的浮躁后劝自己要耐心,不仅是李鑫淼一个人的反应。一次让妈妈帮自己拍一张证书的经历,让汤桂圆“崩溃”。为了远程教妈妈怎么把证书拍下来、发图片给自己,他花了两三个小时,好不容易收到了图片,却创造妈妈发的不是“原图”,图片模糊,“只好再教她怎么发‘原图’”。
2021年,汤桂圆从学校毕业,成为一名翱翔员,每年在家的韶光更少了。回家时,他会帮父母清理手机里的垃圾软件和缓存,再问问父母需不须要利用一些新软件,帮他们在手机里***好。他还会把一些常用功能的步骤写在小卡片上,方便父母随时查看。
也有时候,他要通过电话一步一步地辅导父母。“他们明明也看得懂提示的字,但便是不敢点,还要一步一步地勾引他们。”当妈妈要发送东西给他,他就率先提问“你现在看到了什么字”,当妈妈说看到了“发送”,他就说“那你现在要发送给我,就要点‘发送’呀”。
“觉得就像面对小孩,真的很崩溃。你须要一遍一遍又一各处讲,本日讲了,来日诰日又忘了。”但“烦躁”之余,汤桂圆又以为,“我们小时候,爸爸妈妈教我们走路、说话,可能也重复了无数遍,我们才学会。”这样想来,这场“数字反哺”,他还是要全力以赴。
毕竟,在他终于喘了口气、感叹“爸妈可算学会了”之后,就会看到他们的造诣感和“小骄傲”。“五六十岁了,会线上支付、还会网上购物,在村落里也是潮人了,有种领先时期的觉得。”事情往后,汤桂圆还让父母把这份“小骄傲”发挥到了极致。他给家里买了智能冰箱、智能推拿仪等智能家居产品。“听说家里刚摆上智能冰箱那会儿,邻居都可倾慕了。”
被数字生活拉近的代际间隔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者表示可以主动把稳一些新功能,教长辈利用,增加共同措辞(52.85%)。此外,33.94%受访者认为电子产品利用也是一种谈资,可以匆匆进沟通,匆匆进亲情。
李鑫淼以为智好手机的涌现打开了她和姥姥之间的话题匣子。“终年夜往后回姥姥身边的韶光很少,比较小时候会有些疏远,有时面对面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但是现在过节、放假回姥姥家,她常常问我智好手机怎么用,平时的互换也变多了,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关系逐步地近了。”
只管年纪尚轻的父母不怎么须要倪梦绮的电子产品科普,有时还会被她唠叨两句“手机不要看太久哦”,但电子产品的利用,也拉近了父母和女儿之间的间隔。妈妈常年在国外事情,一年才回家一次。小时候没有***电话,和妈妈很永劫光没见的她,在妈妈回家时张口就喊“姨妈”。但妹妹小时候就不会再闹这样的“笑话”了,母女可以常常隔着网线相见。
杨渊凯不想由于年事、间隔和爷爷奶奶之间产生隔阂,“不想他们被时期抛弃,希望用自己的办法陪伴着他们。现在用饭的时候大家常常玩手机,爷爷奶奶也不知道晚辈在手机里忙些什么。现在教会他们之后,他们实在特殊愉快,能知道晚辈在做什么、想什么,还可以加入谈论。”
附近过年,杨渊凯的爷爷主动哀求学习“发红包”,“想着过节让大家高兴高兴,我演示了一遍,爷爷就会了”。完成“理论学习”后,爷爷立即实践,连着给杨渊凯的微旗子暗记发了3个200元的红包。从红包里崭新的纸币到微信群里的电子货币,时期的变革,拓展了爷孙两代人的互换办法。
由于事情缘故原由,汤桂圆有时会错过节日和家人的团圆,但透过他教父母利用的电子产品功能,家的温暖通报过来。虎年春节时,他由于要执飞没能回家。大年初一早上5点多,他就起床准备新一天的翱翔,妈妈则一大早发来微信语音:“过年好。不用担心家里。你现在在事情,还是要以事情为主,担保翱翔安全。”手机听筒里传来的声音熟习而朴实,为汤桂圆开启这一年温暖与充足的源泉。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 毕若旭 程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会教长辈用电子产品,超五成认为可以匆匆进沟通和亲情
数字青年开启“数字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