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汉家的孩子每每更随意马虎沉溺于手机娱乐。图/中国之声
“绝大多数孩子会强烈哀求在外打工的父母买手机,他们寒暑假的生物钟是晚上通宵玩游戏,上昼寝觉,下午起床连续玩。”

一块屏幕可能会让屯子孩子打破阶层,但也可能成为毁了屯子孩子的利器。
“留守儿童趁父母回家过年,偷偷拿手机玩游戏充值,最多的充了20多万元。”
在反网瘾社会组织当义工的廖秋斌对媒体说,中国留守儿童的“手机病”已经非常严重。在他们的组建的受害者互助群里,孩子拿家长手机玩游戏,花掉几万块钱的案例,不在少数。
据新华社宣布,湖南郴州一间屯子初中的班主任吴耀娟说,他们学校80%都是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孩子会强烈哀求在外打工的父母买手机,他们寒暑假的生物钟是晚上通宵玩游戏,上昼寝觉,下午起床连续玩”。有孩子沉迷手机后,成绩从第一学期的80多分,滑到40多分,后来再也没有及格过。
屯子孩子沉溺机的背后,是早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教诲问题。
去年年底,中青报揭橥了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人们对付技能改变命运的热议,但它没有提到的是,同一块屏幕也可能成为毁了屯子孩子的利器。
《纽约时报》近期的一篇文章指出,穷汉更喜好和更随意马虎沉溺于屏幕和电子产品,而富人们崇尚不玩手机,不打电话,不上社交网络,不回电子邮件的生活。
关于“青少年手机成瘾”的辩论这些年在网上时有发生,但加上“富人”与“穷汉”的差异或许能更刺激我们的神经。
智能设备可能改进屯子孩子的未来,也可能毁掉它。/ Unsplash
屯子留守儿童,网瘾的紧张受害者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央(CNNIC)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中国屯子青少年网民数量约为7921万。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连接了中国的城市和村落庄,屯子青少年通过这块小小的屏幕理解到表面天下的精彩纷呈,同时也使得他们身陷网络游戏成瘾的重灾区。
个中,近700万低廉甜头力低下的屯子留守儿童,成了网瘾的紧张受害者。
上世纪90年代那场人口大迁徙的影响一贯延续至今,近些年来海内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村落庄日益空心化,屯子孩子的家长们大多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由祖父母抚养。
湖北黄冈的乡下。图/pfctdayelise
这届子女恰好又是操持生养政策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作为童年玩伴,祖父母能担保孩子吃饱穿暖,可他们大多年迈体弱、学识水平不高,只能将孙子孙女放养,或者借由投止制度交由学校教诲。
父母缺位、隔代教诲、短缺玩伴和投止制度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诲问题面临着很大的寻衅。
屯子根本举动步伐匮乏,娱乐生活单调乏味,据《第六次全国运动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屯子运动场地面积为6.12亿平方米,连城镇数据的一半都不到,且在67.97万个屯子运动场地中,仅有2.73万个室内运动场地,远远少于城镇的12.87万个室内运动场地。
这也意味着一旦碰着刮风下雨的恶劣景象状况,屯子的孩子就无处可去。
城镇和村落庄运动场地面积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六次全国运动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为了给孩子“解闷”,方便与孩子联系,父母们大多会给孩子买一台智好手机。
与此同时,正处于“躁动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觉醒,探索天下的希望骤增。中国的孩子向来对付自己的支配权就十分有限,求知的希望得不到知足,感情的发泄没有出口,就会转而从线上社交、短***直播和网络游戏中探求寄托和知足。
从前,村落庄孩子的童年,是逮鱼抓虾掏鸟窝,弹珠跳绳捉迷藏,后来,电视的遍及霸占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韶光,这几年随着智好手机的“上山下乡”,孩子们逐步的也不看电视了,毕竟那块屏幕里什么都有,而且还能见识到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天下。
本该在自然中嬉戏的孩子们,如今却沉迷在网络的天下里。/ Unsplash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处于盲目模拟、生理状态极不稳定、自我约束力低下的期间,一旦几个孩子开了玩游戏的头,就很随意马虎形成示范效应。
于是,我们过年回家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里的几个孩子总是围在一起,端动手机,闇练地“走位”、“团战”,有人开口“带带我”,就会有人出来充当大哥。
网络的虚拟天下承载了屯子孩子青春期无处开释的感情,构建了他们对付外界的想象。但在另一方面,过度沉溺于游戏,也造成他们精神天下的荒原化。
过度沉溺于游戏同时有可能助长屯子孩子的“反学校生理”,他们会在教室上制造各种混乱来表达对学校的抗拒,以此来表示瞧不起作为“知识代言者”的屯子老师,这种反学校生理具有屌丝和土豪的双重属性。
屯子小孩在课后玩手机。
电影《米花之味》中,在城市打工的妈妈返回屯子的家,却创造女儿犯上了所有留守儿童都随意马虎犯上的问题:爱撒谎,在学校调皮捣蛋,和老师唱反调,回家偷手机玩,口无遮拦得开玩笑,还偷了寺庙给新人的钱,带着朋友通宵上网。
或许是由于愧疚于永劫光不在女儿身边,或许是由于离开女儿太久一时不知如何管教,刚回来的妈妈在看到女儿的陋习后,没有直接训斥女儿,而在不断创造女儿的坏习气后,她的忍耐也逐步到了极限……
影片有一个片段十分令人印象深刻,晚上在庄严的寺庙外,女儿和玩伴们聚在一起蹭无线玩手机,妈妈见到之后没有直接管教,而是走去拉了电闸,对女儿说了句“佛祖要睡觉了”。
低头玩手机的孩子和他们背后沉默的佛祖。/ 电影《米花之味》
中国的家长多么看重自己家孩子的成绩,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据中国教诲报家庭教诲周刊在2018年9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诲状况调查报告》,将近80%的家长将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他们最关注的方面。
但比较起城市里的中产家庭,屯子的家长对付子女的教诲问题普遍没有他们那么大的焦虑感,屯子家长对付孩子的发展哀求很大略:走出去,养活自己,改进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环境。
他们对付子女的未来未必就有更开放和豁达的心态,看似“开放”的教诲理念或许是由于他们长期不在孩子身边陪伴,心有亏欠;又或许是在他们狭窄的眼界里,孩子终年夜之后如果能成为一个公务员或者老师,这就已经是一件足够向乡里乡亲夸耀的事情了。
“读书无用论”一贯肆虐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之中,据调查,在底层家庭中,家庭年收入处于 5-10 万之间的“村落落富余阶层家庭”对读书的有用性认同度最高,而家庭年收入处于 1 万以下的“村落落穷苦阶层家庭”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书,没用呀”,此语出自北京市郊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 记录片《我是打工子弟》
换句话说,家里越穷,越以为读书无用。(那些年薪百万的屯子家庭,我们就别为他们操这份心啦。)
贫穷限定了家长的想象力,也早早地给孩子的命运进行了无情的宣判。
家长的想法最直接地通报给了自己的孩子,既然读书无用,那么孩子在学校的日子就会吊儿郎当、无所事事,不完成课业,乃至会无端扰乱教室纪律。
为了避免意外侵害,现在的中小学很少组织大型的学生出游活动,手机游戏奥妙地补充上了课余韶光的空档,孩子们可以在游戏的天下里“称王称霸”,以此缓解屯子生活的无聊和对父母的思念。
街头沉迷玩手机的小学生。
孩子沉溺手机,家长也该当反思
米尔斯曾说“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期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而著名学者孙立平教授早在新世纪初始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在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和时期。”
社会的年夜水滚滚袭来,我们这一代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这个断裂的时期,作家梁鸿在《断裂时期的“痛”与“爱”》中,说到断裂时期的最大特点,便是“一全体阶层无法被原谅到整体的社会构造之中,他们被迫成为流落者,成为社会的病症和问题。”
中国屯子的留守儿童问题成了上个世纪打工潮时期的“遗留病症”,孤僻乖张、敏感孤单、焦虑迷茫……媒体不断塑造出一个同质化的留守儿童形象,如今,沉溺于手机游戏也成了他们的原生之罪。
极限男人帮陪伴留守儿童,王迅正给孩子播放他爸爸的录像。/ 《极限寻衅》第四季
只管户籍制度已经有所松动,但长期以来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构造仍旧执拗,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屯子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而进城农人工却无法轻易得到城市户籍,也不能享受和城镇市民的同等报酬,如医疗保障权和子女受教诲权等。
子女就近入学难、城市消费水平高,各类缘故原由使得大多数农人工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老家交由其祖父母或者亲戚抚养。“城市—屯子”的断裂,由此成为了留守儿童社会联结断裂的开端。
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接管更好的教诲,摆脱艰巨的屯子生活,选择离开他们到外地打工,两个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 电影《归途列车》
父母在外打工并不一定一定导致孩子放肆自我、沉迷游戏,有部分家长会选择通过手机、微信等通讯工具实时和孩子及其老师沟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发展。
亲子互动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屯子孩子的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敷,与学校老师缺少沟通,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也会相应的偏弱,“家庭—学校”的断裂接连而来。
调查显示,当屯子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管教严格时,孩子对付学习的态度会变得比平时更加负责,学校的老师也会相应的选择和家长相似的态度对待这逻辑学生;一旦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力度低落,留守儿童就易产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目的不清乃至厌学的状况。
当家长不能完成对付孩子教诲问题的基本监管时,学校教诲理应填补上这个缺失落,可实际上,屯子教诲举动步伐掉队,人力与物力资源缺少,一个班主任常日要管几十个学生,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感情。
留守儿童在原生家庭中的归属感,由于父母的缺位而被人为地弱化,当他们自然而然把这种归属感转移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时,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极易让其产生挫败感和迷茫感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遗忘的断裂时期。”/ 学者梁鸿在“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进行主题演讲
屯子的孩子大多在“城市—村落庄”和“家庭—学校”这两大断裂带上困难地决议,自己是要年夜胆面对,还是悲观躲避,年夜胆面对者或者还能像刘媛媛那样成为北大才女,面对镜头向亿万中国人讲述自己寒门贵子的经历,而悲观躲避者只能扣动着那块透着莹莹绿光的屏幕,却不知道也不愿意想象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当然,手机游戏并不一定便是大水猛兽,学者王磊光就认为手机对付缓解屯子原子化危急有好处,操持生养和农人工大量进城导致中国屯子的原子化状况尤为严重,屯子人口急剧减少,原有的集体性文化活动也消逝殆尽,大人们很少再走家串户、举办大型宗族敬拜活动,小孩子们也不再一起爬树掏蛋、下河捞鱼。手机为孩子们参加集体性活动供应了机会,成了孩子们沟通互换的媒介和渠道。
“唯有重新创造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生活,才有可能将孩子从手机中解放出来。”王磊光教授说。
记录片《小彪与狗》中,正在玩手机的贵州初二学生小彪。
“毁掉穷汉孩子”的锅,该由谁来背
“毁掉中国穷汉家孩子”的这口锅,一听就十分黑且大,谁也不敢轻易地背上,乍听一下,手机游戏运营商彷佛要负紧张任务。
这些年来,家长和社会也把紧张的关注点放在了手机游戏上面,设立游戏分级制度,设置“防沉迷系统”,由远程的家长监测孩子的上网打游戏情形,随时对孩子进行管教。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手机依赖对付屯子留守儿童学业、生活的负面浸染。但在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当代社会,一味地妖魔化网络游戏也是不可取的。
游戏工业在屯子孩子手机上瘾的过程中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浸染,穷汉家的孩子更随意马虎沉溺于电子产品,关键在于村落庄教诲环境的变迁,而不是电子产品或游戏本身的问题。
孩子沉溺手机和游戏,紧张是教诲、家庭、环境影响等问题。
比较起富人,穷汉更随意马虎沉溺于电子产品,这样的调查结果很随意马虎使人陷入阶层固化的紧张感情之中,是不是穷汉家的孩子就永久没有出头之日,是不是精英教诲与大众教诲的隔阂早已为我们划分了社会阶层?类似的担忧实在不宜过度。
一方面,青少年教诲发展的关键,在于其自身如何在“断裂的时期”辨析和定位自我;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教诲问题和心灵发展,关系着我们一代人的“痛”与“爱”,没人能把自己剥离开。
参考文献
[1]《底层社会与教诲——一个中国西部农业县的底层教诲者原形》,李涛,2014-06
[2]《留守儿童社会联结的多重断裂与积极建构》,周佳,2017-11
[3]《屯子分外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诲链条的断裂与重构》,盛舒晗,2017-11
[4]《屯子留守儿童生理韧性、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的关系》,赖运成 李瑞芳,2019-02
[5]《社会断裂与少年越轨下的罪与罚——社会管理角度看“湖南少年弑母案”》,徐明强,2018-12-27
[6]《一个干部教诲事情者的春节返乡手记:被手机游戏围困的村落庄和未来》,韩飞,2018-02-22
[7]《全国家庭教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国教诲报家庭教诲周刊》,2018-09
[8]《断裂时期的“痛”与“爱”》,梁鸿,2017-12-18
[9]《原子化社会与儿童“手机成瘾”》,王磊光,2018-9-19
[10]《家长们切齿腐心的游戏,或许拯救了中国孩子》,财经网,2017-04-10
[11]《防的是沉迷而非网游》,公民网,2018-09-04
[12] 《第六次全国运动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国家体育总局,2014-12-26
[13] 《威逼父母充值,当托养“瘾”谋生——屯子少年“手机病”调查 》,新华网,2018-09-06
✎作者 | 赵皖西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容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