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期,科技让生活越来越便捷。然而一些老人却由于不会上网、不会用智好手机而困难重重:到医院无法自助登记,路边招手打不到出租车,没有康健码去不了公共场所……
面对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能做些什么?2011年起,我和一群小伙伴们一起,在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都城40余所高校成立了夕阳再晨志愿做事队,千余名志愿者利用周末在社区开展科技助老志愿做事。我们编写了《爸妈微信e时期》《预防诱骗》《生活辟谣》等多套教材,同时制作PPT、录制视频,教老年人QQ和微信的利用、网络电信防诱骗等。
由于年事缘故原由,老人们上课时普遍看不清、听不清、记得慢,我们只能耐心地手把手教。譬如,老人听不懂“双击”“敲一下回车”这些常用的电脑术语,我就用打比方的办法向他们阐明,回车便是车开过去、又开回来,开到第二行。一个大略的操作讲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禁想:“假如把电脑基本功能教完,不得花上大半年?”可是看到老人们从布兜里取出小本,戴上老花镜工工致整地记条记,一笔一画地记下了全部授课内容,我暗下决心:“再难,也要想办法把他们教会!
”

有一回,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学校附近社区的一位老人打来的。老人一贯想将手机中的照片导入到电脑中,但不知道怎么操作,也没人教。他通过报纸理解到我们的志愿做事,便拿着报纸在校园里逢人就问,辗转找到了我。我立即拿上电脑,找了一间教室,从开机开始教起。几次课后,老人学会了用电脑传照片。当得知老人总是将喜好的文章用剪刀裁剪网络起来,我便教他在网上查阅电子报纸,然后保存到电脑中,这样不仅能够随时翻阅,还能节省空间。学会的那一刻,老人脸上洋溢着残酷的笑颜。
做事老人的过程,除了传授技能,更多的是陪伴。很多老人的儿女忙于事情,平时见面的韶光很少。老人们总盼着上课的那一天,早早来到教室,只为了和我们多聊一聊。相处久了,老人把我们当作可以相信的亲人,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讲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也从老人的经历中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9年来,我们已为近百个社区的老年人供应了近十万人次的科技助老做事。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们正在加入这个行列,用知识和激情亲切帮助老年人超越数字鸿沟,享受智能生活的美好。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辅导员,本报施芳采访整理)
《 公民日报 》( 2020年12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