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仓库 庄杨筱/摄
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首批进驻厦门翔安火炬高科技园区的专业台资物流公司。作为创始人的宋可琪,引进台湾技能履历,推动厦门冷链物流领“鲜”一步,她也见证了厦门在两岸冷链物流标准共通上的领先一步。
疫情之下:寻衅、机遇、任务

宋可琪的公司从大年初三就重启运转,全程参与了厦门疫情期间的物资运输。“这个中既包括防疫物资的进出口,也包括本地民生物资的保障。”宋可琪说,在分外期间,接到分外任务,是一份任务,而作为生活在厦门的一份子,“菜篮子”产品和主要生活物资的运输畅通,也让她感到安心。
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可琪接管采访 庄杨筱/摄
“在这背后,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努力,我们也是民生物资保障的合营单位之一。”宋可琪见告,春节以来,正旸物流承担了厦门500多家超市送货的业务,共计运送大米、生鲜等民生物资1163万元。
“我们公司现在复工复产基本上达到99%,客户的规复状况非常好。”宋可琪说,虽然受疫情影响,企业业务增长幅度有所收窄,但仍处于上扬阶段。
在宋可琪看来,疫情之下,企业既面临寻衅,也能够捉住机遇,“疫情帮我们淘汰了一些非‘一线’客户,更看重品质的客户,也更乐意导入我们的新技能。”
冷链物流:从“老三样”到“新标准”
早在2009年,宋可琪就看到了厦门冷链配送市场的空缺所潜藏的巨大商机。当然,“拓荒者”要面临的寻衅并不大略,“为了更好地掌握冷冻、冷藏的温度,须要专业的蓄冷设备,而这一技能的导入,势必增加人力物力本钱,一开始,有些渠道商并不肯意。”
但随着市场对付担保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重视不断提升,冷链物流技能和标准在厦门得以成功落地。从2013年开始,宋可琪陆续引进台湾的冷链物流技能,实现了从“老三样”到“新标准”的转变,成功领“鲜”一步。
宋可琪向先容蓄冷设备 庄杨筱/摄
“以前利用泡沫箱、冰袋、棉被,现在是用蓄冷片、蓄冷箱、蓄冷柜,通过冷源、设备、配送,在保障食品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企业效益。”宋可琪说。
冷冻仓库内,工人正在往多温层箱中码放货品(海峡卫视供图)
宋可琪还率先在厦门引进台湾的多温层共同配送模式,并且推出了太阳能冷链城市配送车辆,供应了“绿色环保”新模式。
如今,上岸发展十余年的厦门正旸物流公司,已经发展为做事多家两岸有名企业的综合性物流体。如何让地方性冷链标准,成为省标、国标,实现两岸行业标准互通,成为了宋可琪最关注的事儿。
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惠及企业和人才
根据“26条方法”的有关规定,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行业标准的订定和修订,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
从冷链物流技能的领“鲜”一步,到两岸冷链物流标准共通的领先一步,“厦门履历”得以逐步积累。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振良接管采访 黄咏绸/摄
“厦门在两岸行业标准互联互通上,一贯都是先行先试。”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振良先容,2011年厦门就成为首批“两岸冷链物流家当互助试点城市”之一。2014年,厦门专门成立的“两岸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事情组”与台湾工业技能研究院、在厦台资企业,以及厦门市物流协会等,开始共同开展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的研制。
宋可琪作为“两岸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事情组”吸纳的7名台胞之一,全程参与了两岸冷链物流标准的引进、落地、履行和拓展,“能够见证两岸食品冷链物流互助的发展,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戴德。”
工人正在仓库内装卸货色 庄杨筱/摄
宋可琪相信,两岸行业标准共通,对付台企和台干的落地都至关主要,“只要两岸的标准和实行层面相同,企业落地就更随意马虎,人才引进也更随意马虎。”
两岸标准共通所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广、行业越来越多——这是宋可琪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努力!
”(海峡之声 庄杨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