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羽化之后,它们却摇身一变,因流光溢彩的美艳外表而备受追捧,人们将金玉的隽誉赐予它,用彩虹的亮丽歌颂它,将它视为灵魂不朽的化身、求得美满爱情的护身符——这,便是吉丁虫的双面虫生。
“黑历史”与生活史
吉丁虫是鞘翅目吉丁科超过一万五千种昆虫的统称,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作为鞘翅目中最大的科之一,吉丁虫的成虫形态和大小非常多样。许多中大型种类具有金属光泽的俏丽鞘翅。

搁选美比赛得挑花眼 拍照:Nathan Lord
大多数吉丁虫的成虫身体苗条,两端上翘,像是一叶小舟。幼虫则是白色的无足蠕虫,头又宽又扁,身体长而窄。在树皮之下钻孔穿行啃食韧皮部,被称为“扁头穿孔虫”。
扁头穿孔虫,也称爆皮虫 图源:naturamediterraneo
幼虫会在树木的木质部内化蛹并发育成成虫,成虫则紧张以树叶为食。常被用于装饰的桃金吉丁虫也不例外,它们在夏季羽化成成虫,紧张在白天活动。
桃金吉丁虫的幼虫、蛹及成虫。常见于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半岛,我国长江流域景象暖湿地区以及***省也都可以见到。图源:terminix
历史上的吉丁
桃金吉丁虫拉丁名的种加词由“dissim(最)”和“fulgidus(闪亮)”两个词组成。天下上最闪亮的东西是什么呢?至少在我国古代的文人眼里,是金子,于是吉丁虫就成了“金虫”。
作为古典诗文中闪烁的华好意象,在六朝的繁华中就有它们的身影。
南朝吴均写“莲花衔青雀,宝粟钿金虫”,便是吉丁镶嵌的首饰。
唐诗要写富丽堂皇中也少不了它——李贺诗里“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冷艳而又华贵。
清朝纳兰性德看到灯火阑珊,想的也是它——“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
古人所编纂的类书里,也虔诚地记录下了它们的身影:宋代宋祁写《益部方物略记》描述剑南地区(现在的云贵川及甘南)景致当地货,就提到利州(本日的四川广元及周围地区)山中有一种“金虫”,这种“蜂体,绿色,光若金,俚人取以佐妇钗镮之饰”的小虫,显然正是吉丁。
从古至今都对blingbling的东西难有抵抗力拍照:Nathan Lord
虽然“吉丁”一名出处难以考证,但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提到吉丁虫:
“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带之,令人喜好相爱”
可见吉丁虫的名字在唐朝就已经涌现了,靠实力赢得了人们的喜好。我国险些没有吉丁首饰留存下来,而在韩国出土过公元五世纪的吉丁虫翅镶嵌首饰,它们属于新罗王国的一位贵族妇女。这可能是存世最早的吉丁虫翅镶嵌作品。
庆州44号古墓出土的吉丁虫翅镶嵌饰品 图源:东亚日报
在日本,桃金吉丁虫被称为“玉虫”,然而吉丁虫翅残酷的金属光泽并不像玉石。这实在是一个笔墨游戏:日语中“玉”字读音为“tama”,而“灵魂”的发音则是“tamashii”,二者十分靠近。桃金吉丁虫成虫外表俏丽却生命短暂,成虫更是只能生活2个月;但它们鞘翅上的俏丽光泽却可以长久留存不会褪色。以是***相信玉虫是不灭的灵魂的化身(原来古人就在玩谐音梗了)。
也正由于如此,玉虫翅在日本常被用于宗教法器的装饰,日本法隆寺“玉虫厨子”(镶嵌玉虫翅的佛龛)便是个中的范例,用了多片虫翅镶嵌个中。
法隆寺玉虫厨子,绿色部分是玉虫翅图源:JapaneseClass.jp
而真正让吉丁虫翅装饰成为盛行的,则是莫卧儿王朝期间(1526-1756)的印度,吉丁虫的鞘翅搭配金线刺绣,被利用于王室成员的衣物、头巾、鞋履和各种生活用品上。这种盛行风尚后来也通过国际贸易传播到了欧洲,维多利亚期间的英国人喜好异国风情的珍奇事物。这些来自东方的甲虫被当时的英国人称为“彩虹的眼睛”,成为社交场所受欢迎的“活珠宝”。
它们无疑给欧洲文艺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爱尔兰墨客叶芝便是以得到了灵感,写下“永恒就在甲虫翅膀上的闪光之中(Eternity is in the glitter on the beetle’s wing)”的诗句。
19世纪英国装饰有吉丁鞘翅膀的白色礼服(左)和印度生产的刺绣花边(右)。大概穿上就不敢坐下……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
吉丁虫翅做装饰
当代艺术家也在持续挖掘着这种材料的可能性,比利时艺术家让·法布尔(Jan Fabre)在2002年受比利时王室之邀,用140万只吉丁虫的鞘翅装点布鲁塞尔皇宫的天花板,场面相称震荡。
被吉丁虫鞘翅覆盖的皇宫天花板和水晶灯图源:Tumblr
2017年1月,某独立制表品牌推出的新作品中,用一千余片玉虫翅切片进行马赛克镶嵌制成表盘。玉虫翅的金属反光营造了神秘而又暧昧的氛围,也难怪“玉虫色”一词,在日语里有着模棱两可、态度不明的意思。
虫翅腕表(我眼花了……)图源:angularmomentum
有的艺术珠宝品牌也在设计中用到了包括吉丁虫翅在内的有机材质。
吉丁鞘翅珠宝 图源:bibivandervelden
重新认识吉丁
吉丁虫鞘翅的颜色是一种奥妙利用光的“构造色”。吉丁鞘翅由层状的几丁质构成,表面有眇小的凹陷和空洞,使得光芒发生反射和叠加。这个过程在物理学上称作“薄膜干涉”,由此产生的这种“构造色”在自然界实际上并不罕见,肥皂泡表面的“彩虹”便是最常见的薄膜干涉征象。
许多贝类,比如珍珠母贝和夜光蝾螺等分泌的珍珠层也能产生薄膜干涉效应,形成梦幻的珍珠光泽,常常用于工艺品雕刻和螺钿(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指将螺、贝等软体动物的壳加工成薄片,并拼组成花鸟人兽等各种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镶嵌。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珠母贝工艺品 拍照:吴可
夜光蝾螺的珍珠层和唐代琵琶中的螺钿装饰 图源:wikipedia
吉丁虫幼虫是毁坏树木的害虫,又会装去世,随意马虎捕捉,那对吉丁虫的采集利用就可以无限制了么?当然不是,实在所谓的“害虫”因此人类的视角、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判断的,而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中央。
吉丁虫在生态系统中也常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松黑木吉丁常日只在被火烧之后的树上聚拢,它们的大量繁殖还会减少其他钻蛀性的害虫栖息,并促进森林失火之后的生态规复。
更何况吉丁虫科许多物种都有主要的生态和科研代价,在2023年国家发布的“三有名录“中,吉丁虫科有罗甸硕黄吉丁、红绿金吉丁、北部湾金吉丁、金绿凹头吉丁和妖艳吉丁五种入选,是官方认证的“有主要的生态、科研、社会代价的陆生野生动物”。
虫如其名的红绿金吉丁 图源:wikipedia
在珠宝首饰和各种精美器物中破格现身的动物身影,有时是出于征服自然的渴望,有时是祈求拥有神秘的力量,但到了吉丁虫这里,无疑是出自对付美的偏爱。昆虫是自然界最早能够翱翔的生物,它们“亦正亦邪”的软弱身影,也能撑起一片多姿多彩的广袤天空。
参考文献:
[1] Finet, C. Light as matter: natural structural colour in art. Humanit Soc Sci Commun 10, 348 (2023).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3-01854-0
[2] Schenk F, Wilts BD, Stavenga DG (2013) The Japanese jewel beetle: a painter’s
challenge. Bioinspir Biomim 8:045002. https://doi.org/10.1088/1748-3182/8/4/045002
[3] 廖康利.金虫镶嵌在首饰中的运用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22.DOI:10.27344/d.cnki.gscmc.2022.000266.
[4] 扬之水.读物小札:“宝粟钿金虫”[J].南方文物,2013(01):121-123+4+203.
[5] 刘德有.虫·苦虫·玉虫色[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01):25-28+24.
[6] 黄邦侃. 福建昆虫志:第六卷[M]. 福州:福建科学技能出版社,2002
[7] 有主要生态、科学、社会代价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公民共和国中心公民政府. 2023-06-26
[8] Will, Kip; Gross, Joyce; Rubinoff, Daniel; Powell, Jerry A. (2020). Field Guide to California Insects. Oaklan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219. ISBN 9780520288744.
来源:博物
编辑:vir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