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消费中,饮食消费是非常主要的内容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4673名受访大学生中,有2780名大学生饮食方面支出为1000元以下,占比59.49%,其次是1000-2000元和2000元以上,分别占比37.83%和2.67%。对付生活费,50.52%的学生表示每月有结余,25.55%的学生偶尔超支。
田芋彤是中山大学学生,学校地处一线城市广州。她表示自己每月1000的炊事费不足花,“生活费每月有结余难”。她认为,大学生要养成精确的消费不雅观和金钱不雅观,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以及得到奖学金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攒下来的钱可以做一些自己喜好的、故意义的事情。
“月均炊事费不敷1000元,也就说日均30元旁边。”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程思远表示,对付她来说,日均30元旁边的炊事费明显不足,基本只能坚持最根本的一日三餐所需,且只能在学校食堂消费,稍有额外的消费就会涌现钱不足花的情形。她认为消费水平还受学校地域和经济水平限定,“消费水平低的话1000元是够花的”。

近九成紧张通过网购消费,看重商品质量、实用性和价格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在日常的消费中选择线上购物的占比高达89.92%,10.08%选择线下购物。大学生在购物时看重商品质量、实用性和价格,占比分别为31.24%、27.73%和20.48%。
“我紧张选择线上购物,线下很少。”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赫赫表示,由于网络技能的不断发展,网购成为新的购物办法。“这种足不出户的线上选购办法,无疑方便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加上网络购物有各种的跨店满减,以是我们也会乐意花更少的钱知足自己的购物需求。”
华北电力大学学生欧阳宏宇在选购商品时,紧张看商品的性价比。她说,现在大学生的经济来源紧张是父母给的生活费,每个月可支配的钱非常固定。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她在消费时每每比较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
碰着消费问题近五成会当场维权,超八成认为自己的消费不雅观为理性消费
在消费时,碰着权柄受到侵害情形,会怎么做?调查数据显示,在消费时碰着合法权柄受到侵害,有47.73%的学生会选择当场维权,41.19%的学生选择线上投诉,其余8.52%和3.55%的学生分别选择“得过且过”和“网络发布信息”。
桂林理工大学学生罗梦婷见告中国青年网,如今维权渠道日渐成熟,有关维权的法律也日渐遍及,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逐渐提升。“社会的大环境也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权柄,使得维权更大略,有更多人乐意掩护自己的权利。”
大学生作为分外的消费群体,其消费不雅观念也受到广泛关注。那么,大学生秉持什么样的消费不雅观念呢?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理性消费的人数占比85.53%,11.66%的学生选择守旧消费,2.8%的学生选择超前消费。
谈到大学生消费不雅观念,北方工业大学学生胡淏莹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陆芃溪都认为,自己的消费不雅观念为理性消费。在看到调查结果时,他们表示,超八成大学生具有理性消费不雅观,解释大部分大学生消费不雅观念处于积极正面的状态。“这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诲,以及身边的环境影响有关。”
西席:大学生的消费不雅观念正在逐步形成,须要各方面勾引
河南工业大学纪委副布告唐燕认为,本次调查结果开释了多个“旗子暗记”,解释了很多问题。首先,大学生在独立生活过程中,消费不雅观念逐步形成,并逐渐趋于理性;其次,充分的市场竞争,使市场更加公正,大学生们能够通过比较和选择,知足自身消费需求;再次,互联网匆匆使市场更加广阔,弱化了地域区域场景的限定,选择性更强;末了,通过学校教诲和社会影响,大学生权利意识加强,并且具备掩护自身正当权柄的能力。
“消费不雅观是消费行为的核心影响成分,也是代价不雅观的主要内容。”北京城市学院团委副布告杨佳阳认为,大学生大多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建立精确的消费不雅观,对大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树立精确的就业择业不雅观念、追求康健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很久远的人生存划具有积极意义。
“这次调研数据从多方面显示出,相称比例的大学生展现出相对理性的消费不雅观,这也反响出更多大学生正在以长远的眼力看待消费问题。”杨佳阳说。
对付勾引大学生们形成消费不雅观,杨佳阳也给出了一些详细建议。“勾引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康健的消费不雅观,须要大学生、家庭、学校形成协力。”她建议,大学生可以从消费行为入手,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气,做好生活费利用操持和记录,合理分配各项开支,在实践中提升低廉甜头能力,科学方案生活。
同时,大学生的家长要发挥正向示范浸染,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给予青年大学生生活用度时,合理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形,对孩子的日常消费行为保持尊重,对孩子禁绝确的消费不雅观念和行为及时进行教诲和勾引。
此外,她认为学校也须要将消费不雅观教诲融入教室、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多个场域,教诲引领学生树立精确消费不雅观,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营造康健的校园消费风气和阳光的校园文化氛围。(应受访者哀求,文中田芋彤、赫赫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