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靶向药物PANDA将进入临床试验,50%的癌症患者未来或可受益。
5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株式会社举行了PANDA项目科研转化签约仪式。
这标志着由瑞金医院研究员卢敏带领的“p53转化医学团队”潜心研发的抑癌蛋白p53靶向药物PANDA,将正式进入产品开拓和临床试验阶段,这将是转化医学的国家计策和长三角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联动的又一硕果。

国家转化医学中央(上海)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在签约仪式上指出,药物转化是一条艰辛的道路,这次两家强强互助,是非常良好的开端,相信一定能在成果转化方面做得更加出色,为国家转化医学做出贡献。
p53基因是人体主要的抑癌基因,它可以帮助正常细胞修复基因毛病来防止癌症发生,还可以使癌细胞凋亡从而治疗癌症。
虽然,p53原来是人体内功能强大的“治癌天使”,但如果发生突变,它就从天使变成了“恶魔”,转而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卢敏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癌症治疗策略:把“致癌恶魔”——突变后的p53驯化成“治癌天使”。
估量可造福近50%癌症患者
不同于传统化疗方法,靶向药物可以精准针对癌细胞中的突变基因,而不“误伤”正常细胞,因此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
然而,目前天下上现有的靶向药物可针对的基因突变在肿瘤患者中总体创造概率较低,只有约2%-13%的癌症患者有靶向药物可用,而人类癌症中p53突变的发生概率却高达约50%。p53靶向药物理论上可造福近50%癌症患者。
因此,p53一贯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截至2017年,以p53为紧张研究内容的文献宣布已达8479项。
据不完备统计,环球至少有45个团队正在研究针对p53突变的治疗方法。
然而,当前FDA已获批的80多个靶向药物险些全都是肿瘤基因抑制剂(比如EGFR抑制剂,BRAF抑制剂),而无抑癌基因的复活剂面世。
p53是一个抑癌基因,靶向药物的浸染是复活其功能,而非抑制其功能,目前在针对p53靶向药物这一领域尚未有本色性进展。此外,p53表面无靶向药物结合口袋,逻辑性研发p53靶向药物难度极大。
PANDA项目将进入临床试验
瑞金医院方面透露,该院研究员卢敏于2015年初,创建了p53根本研究转化医学团队。团队逻辑性研发筛选得到高效的p53靶向小分子化合物PANDA。
比较于环球十几个竞争团队研发只能规复p53小于5%的活性的各个复活剂,PANDA可以规复构造突变型p53大于80%的活性,且找到了p53上的PANDA结合口袋, 并在原子水平看到突变的p53被复活后重新结合DNA。
目前,PANDA项目已申请环球家族专利3项,权利哀求约200条,并将进入临床试验。
前期,卢敏团队经由多次沟通确定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株式会社互助,将PANDA专利的非港澳台中国区研发权容许给安徽省安科生物工程(集团)株式会社,该企业是中国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国家级火炬操持重点高新技能企业。
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表示,今后医院不但要看重临床创造问题并通过科研手段来剖析办理,更要加快从实验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步伐,使科研成果能实实在在地造福于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