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牌半导体公司北京燕东微电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燕东微”)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解释书,欲赴科创板上市。
《红周刊》翻阅其招股书创造,报告期内燕东微营收翻倍增长,但员工人数却大幅低落,个中合理性仍有待进一步核查。其余,主要子公司出表对其影响甚大,但招股书中对该子公司详细情形的表露却语焉不详。
更主要的是,燕东微表露的大客户发卖数据与客户表露的数据存在“斗殴”的情形,而从勾稽关系角度来看,其增速表现极佳的业务收入也存在疑点,因此,其营收数据的真实性令人疑惑。

主要子公司离奇出表
据招股书显示,燕东微是一家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于一体的半导体企业,2019年、2020年,其营收规模分别为10.41亿元、10.30亿元,发展性并不好,但至2021年却一改颓势,营收达20.35亿元,增长率达97.45%,较以往年度上了一个台阶。
燕东微营收上涨的背后,与环球“缺芯潮”不无关系。近年来,半导体加工所用的晶圆产品市场需求激增,燕东微此前布局的6英寸、8英寸晶圆生产线逐步达产。截至2021年12月,其拥有6英寸晶圆制造产能超过6万片/月,8英寸晶圆制造产能达5万片/月。在市场供需失落衡的情形下,其晶圆制造产品的发卖收入陡增,由2020年的1.70亿元,增至7.70亿元。但在燕东微古迹向好的情形下,其招股书中却涌现了一些奇怪的征象。
随着晶圆发卖规模激增,该产品产量也大幅增加。2019年至2021年,燕东微晶圆制造产量分别为26.36万片、32.06万片、86.91万片,个中2021年的产量近乎是上年的3倍。不仅如此,其分立器件及仿照集成电路、封测做事的产量也大幅攀升,分别同比激增21.80%、43.35%(详见表1)。
与之抵牾的是,随着燕东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职员规模却在整体缩减。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其员工人数分别为2070人、1794人、1805人,个中,2020年较上年缩员了276人,缩减比例高达13.33%,而2021年,其产量激增的情形下,员工人数却仅新增了11人。这令人感到非常迷惑,难道是燕东微报表合并范围变动所致?
《红周刊》进一步翻阅招股书创造,燕东微在报告期内未履行过重大资产重组,但其合并报表范围发生了变革。2019年10月31日,其从控股股东处得到了北京飞宇微电子电路有限任务公司(以下简称“飞宇电路”)100%股权。同年11月,其损失了上海新相微电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新相微”)的掌握权,将该公司剥离出去,那是否是由于新相微的出表导致了燕东微职员规模大幅的降落呢?
《红周刊》据天眼查网站查询到的信息显示,新相微成立于2005年,参保人数为45人,职员规模小于50人(详见附图)。而据上文所述,2020年燕东微员工人数少了276人,可见,新相微人数远低于燕东微当年缩减人数,再加上飞宇电路当年并表,应该会带来职员规模的增加,故上述合并报表范围的变革,难以阐明公司员工规模的非常变动。
此外,据招股书表露,2019年至2021年,公司主营业务本钱中,直接材料金额分别为5.36亿元、2.97亿元、4.65亿元,占主营业务本钱的比重分别为67.98%、42.55%、39.71%,其直接材料颠簸较大。对此,燕东微在招股书中阐明称,紧张是由于公司原控股子公司新相微发生的直接材料金额较高,新相微自2019年12月不再纳入合并范围。这意味着新相微对燕东微的影响并不小。
据招股书显示,燕东微原与新相微股东New Vision Microelectronics Inc.等主体于2017年签署了《同等行动协议》,取得新相微73.46%表决权,但后续其与新相微的计策协同性降落,故双方取消了前述协议。
常日来讲,上市前夕,IPO公司的股权构造趋于稳定,一样平常不会发生较大变革,但从上文来看,新相微对燕东微的经营影响不小,而对付如此主要的子公司出表,燕东微在招股书中却未对此详尽表露,譬如,该子公司是否存在股权轇轕?对母公司经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为何在上市关键期出表?是否存在剥离不良资产或让出表公司承担用度的情形?这些均须要公司表露更详细的信息。
大客户发卖数据“斗殴”
关联交易表露不详
《红周刊》翻阅招股书创造,燕东微表露的数据与其大客户所表露的信息存在抵牾之处。
据燕东微据招股书显示,其前五大客户中,包含同在科创板申请上市的企业芯导科技,2019年、2020年,燕东微对芯导科技对的发卖额分别为10858.51万元、9251.11万元。但据芯导科技招股书表露,燕东微在报告期内均为其第一大供应商,2019年、2020年,其向燕东微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0777.55万元、9070.14万元。
很明显,交易双方表露的数据并不一致,个中燕东微表露数据较芯导科技表露数据分别多出了80.96万元、180.97万元,由此来看,若芯导科技表露无误的话,不用除燕东微招股书中表露的发卖数据有虚增之嫌。
值得把稳的是,芯导科技向燕东微采购的金额有所减少,对此,芯导科技称:“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各个技能平台持续创新与升级,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公司对晶圆制造商以及封装测试厂商的哀求更加专业化,分别委托模式比例增加,使得公司向燕东微的采购金额有所减少。”按照这一表述,燕东微还存在大客户采购低落乃至流失落的风险。
除此之外,燕东微其他大客户也存在疑点。
2019年、2020年,宜芯微分别为燕东微的第四、第五大客户,两年中燕东微分别向该公司实现发卖6970.15万元、7186.17万元,发卖金额绝不算低。
而燕东微在招股书中先容,宜芯微包括宜芯微电子(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芯微江苏”)、宜芯微电子(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芯微苏州”)及泰莱(喷鼻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莱控股”)三家公司,上述三家公司体系一实际掌握人掌握的企业,对付更详细的信息,招股书则并没有先容。
故意思的是,《红周刊》据天眼查查到的信息创造,宜芯微江苏成立于2019年10月30日,但从2019年11月5日开始,也便是公司成立5天后,宜芯微江苏便与燕东微签订了封装加工芯片的框架协议。根据招股书表露,燕东微及其子公司履行完毕或正在履行每年度前五大客户(包括其掌握的下属单位)发卖框架协议或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发卖条约中,与宜芯微的框架协议只有这一份,这意味着刚成立5天的宜芯微江苏,就与燕东微签署了巨额采购协议,而且当年宜芯微为燕东微贡献的发卖金额高达6970.15万元,还成为燕东微的大客户,这看起来相称可疑。
此外,据天眼查网站显示,宜芯微的子公司宜芯微苏州已于2020年11月10日被注销,详细缘故原由不详,而泰莱控股则是在喷鼻香港注册的公司,表露信息甚少。因此,对付宜芯微巨额采购的合理性还须要燕东微做出详细解释才好。
值得一提的是,燕东微前五大客户中还存在关联方。北京电子控股有限任务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电控”)通过直接及间接的办法持有燕东微60.23%的股权,为其实际掌握人。2019年至2021年,北京电控分别为燕东微的第一、四、五大客户,向燕东微采购产品的金额分别为1.26亿元、8214.26万元、1.23亿元,金额不小。
须要当心的是,关联交易是利益运送的温床,也是监管关注的重点,因此,燕东微与实在控人之间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必要性,还需公司进行详细表露。
发卖用度逆势减少
营收数据真实性待考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燕东微发卖用度分别为2886.50万元、2070.11万元、2237.43万元,个中2021年比较2020年略有提高,但比较2019年仍旧低了不少。据前文数据来看,燕东微2021年的营收近乎是2019年的2倍,发卖用度却逆势变革,这其实有些蹊跷。
结合前文来看,其表露的大客户发卖金额与客户招股书数据斗殴,如果发卖数据存在非常,势必会影响业务收入的真实性,故《红周刊》进一步核算了燕东微2021年业务收入数据与干系财务数据的勾稽关系,创造个中确实存在很大疑点。
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燕东微实现业务收入金额为20.35亿元,个中,境内收入金额为19.92亿元,境外收入金额为4231.09万元(详见表2)。前者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3%,后者适用于免、抵、退税政策,因此可估算出其含税营收金额为22.94亿元。
同期,燕东微“发卖商品、供应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为14.37亿元,条约负债金额为5325.07万元,较上年末的2871.09万元增加了2453.98万元,而预收款项变动额较小,忽略不计,发卖商品、供应劳务收到的现金剔除条约负债变动额后的金额为14.13亿元,理论上,该金额便是与当期营收干系的现金流入。
2021年,燕东微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以及应收款项融资合计金额为10.63亿元,较上年7.81亿元的相同项目合计金额增加了2.82亿元,再算上前文14.13亿元现金流入金额,则当期现金流入及经营性债权新增金额共计16.95亿元。
按照常理,公司含税营收规模应与之相称,但据上文估算,燕东微的含税营收金额为22.94亿元,比16.95亿元的现金流入及经营性债权新增金额多出了5.99亿元,差异巨大,对付个中缘由,还须要公司给出合理解释。
(本文已刊发于4月30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剖析,不经商建议。)
本文源自红刊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