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思创立于2004年,专业从事整套康健就寝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发卖,是一个国产品牌。在其广告里,一位外国老人身着白衣、戴眼镜、花白胡子。作为广告形象,这位极具辨识度的外国人让很多人把他和慕思床垫联系在一起,不少消费者误以为慕思是一家外国品牌。
这并不是“洋味儿”广告第一次引发质疑。此前,欧典地板、美国施恩等名称带着“洋味儿”的品牌,也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是外国品牌,实在都是国产品牌。
对此,北京京师状师事务所状师熊超表示,在境内注册牌号,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发卖都在海内进行,但是取一个洋名,包装成国外品牌。这种情形是“假洋牌”的低级形式。

“有的公司在境外注册牌号,技能或原材料从国外引进,在设计上模拟国外同类产品,乃至有外国人参与设计,但产品却是在海内生产。由于不是在国外的监管体系下生产,这样的品牌也是‘假洋牌’。”熊超说。
喜好日系风格商品的小邵见告,近年来“伪日系”产品越来越多,它们从商品名称到广告全面模拟日本产品,勾引消费者认为其这天本品牌,实际是国产品牌。
明明是国产品牌,却要在公司名称、广告等方面利用外国元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一些国产品牌把自己包装成“国外品牌”“国际有名品牌”的目的,便是为了在品牌打造上走捷径,在价格上向真洋品牌看齐。一个洋标签可能会被消费者视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外国货。
此前,一家以意大利有名人物命名的家居品牌被戳穿,其发卖的家具大部分产自广东东莞而非意大利,所用质料也不是名贵实木,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但其价格普遍高于市场同类产品数倍。
陈忠云表示,如果一味采取这种“洋品牌”营销手段,将精力大量花费在包装和营销上,而不是看重质量,终极只会彻底失落去消费者的信赖。
熊超则认为,“假洋牌”虽然是一些商家为牟取暴利采取的不道德或欺骗手段,但也暴露出我国监管体系仍存在一些漏洞。
消协组织提醒消费者,在看到形形色色的“洋货”时,要擦亮眼睛,不能盲目跟风,以免上当受骗。要以商品品质来决定是否购买,而不能一味崇洋。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