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名代表性传承人,父亲每年都要为一些乡邻建木楼。近年来,在直播和短视频“加持”下,他乃至接到了区外的订单,让三江“非遗”在其他省区“落地生根”。
领悟传统和当代技艺建木楼
我父亲叫石善章,今年75岁。

父亲检讨木板是否平整。
父亲小时候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为了有一技傍身,他终年夜后就给一些工匠当学徒,因此节制了木工、竹编等手艺,不但会编竹篓、簸箕等各种竹制品,40年前就已经是我们同乐苗族乡小有名气的“掌墨师”。
他不但能够独立建造吊脚楼、戏台、廊亭等各种富有侗族特色的木构建筑,制作凳子、桌子、柜子、盆子等各种木制用具更加不在话下。2019年,父亲获评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父亲获评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家现在住的一座双塔式木楼,便是父亲30多年前自己建造的,造型新奇,便是现在也不过时。虽然上了年纪,但父亲并不因循守旧,一贯在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把当代建筑的前辈理念利用到木构建筑中,希望能为三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发扬光大献点心力。
凭手艺让“非遗”在网上“出圈”
去年,父亲在建造我家新居时,溘然在网上“火”了。
在我弟、表弟和堂弟的直播中,父亲带徒弟打造侗族木构建筑的场景,常常吸引几十万人在线不雅观看;他们发布父亲干活的视频,网友互动火热,点击量动辄数百万。
去年底,父亲在融安县为一客户建木构造长廊。
这让父亲感到很意外。在当地人眼中习以为常的建木楼现场,却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围不雅观”和热烈谈论。这让父亲对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以及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增加了信心。
网友评论截图。
更让父亲感到意外的是,我家新居主体刚建成,就有客户通过我堂弟、表弟等人的直播和短视频找上门来。
去年底,父亲在融安县为一客户建木构造长廊。
去年国庆节前,就有来自青岛的客户,请他带队到青岛藏马山旅游度假区景区中国东乐大不雅观园培植几栋木构建筑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大门。
去年国庆前,父亲为青岛一景区建的木构建筑。
去年底,几名来自广东的客户,跑到我家参不雅观、洽谈,请我父亲为他们打造木构民宿。
“不是我‘火’了,而是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火’了!
”对付自己的“爆火”,父亲看得透彻,他说,自己并不在乎个人是否出名,只要能让侗族木构建筑“出圈”就好,这也是自己作为一名代表性传承人应尽的任务。
三江有近300名“非遗”传承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侗族地区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技艺最大的特点是建造时以榫卯连接,不用一钉一铆,但却十分稳定,且造型都雅,可以经受上百年风吹雨打,兼具实用、工艺代价。
父亲用电刨刨木板。
截至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7项,个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侗戏、多耶)、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7项、代表性传承人4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52项、代表性传承人121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5项、代表性传承人114人、代表性传承团体20个。
这些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非遗助力当地推进村落庄振兴,在做事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浸染。
(来源:南国今报微信"大众年夜众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运用市场下载“纵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供应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