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即将出身一个隐秘IPO。
投资界,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日前公告,华秦科技首发顺利通过。这意味着华秦科技间隔上岸科创板只剩下一步之遥。这家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背后离不开一位名字——折生阳。
1955年出生的折生阳自小勤奋好学,从前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自此与材料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公务员,但这不是折生阳职业的终极归宿。在看到与国外在航空航天、材料制造领域的诸多差距之后,他毅然决定辞职创业,在1992年景立了华秦科技。

在折生阳的带领下,华秦科技成为特种功能材料的“隐形冠军”,并成功入选了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值得一提的是,折生阳还是工业级3D打印企业铂力特的实控人之一,后者已于2019年上岸科创板。
现在,IPO敲钟舞台正迎来一批批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拥有各自的拳头产品,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乃至放在环球范围内也是佼佼者。以往鲜为人知的他们,如今开始站到了聚光灯下。
66岁西工大校友创业
29年,即将收成第二个科创板IPO
这是一位50后陕北男人的创业故事。
1955 年,折生阳出生在陕北清涧县折家坪一个农人家庭。自小勤奋好学的他,在高中毕业后找到一份数学老师的事情。恰好遇上高考规复,折生阳顺利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学习材料科学与技能。
大学毕业后,折生阳就职于中航工业西安庆安集团有限公司热工艺研究所,紧张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技能的研究,更因此一个本科生身份成为国家首个航空项目课题组卖力人。仅用两年韶光,29岁的他成为了航空工业部陕西航空局热工艺研究所所长,6年后升任至陕西省科技咨询做事中央。
原来仕途顺遂的折生阳,却选择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辞去公职下海。1992年,他创建了“陕西华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即华秦科技前身。彼时,做国家干部还是下海从商,选择稳定的事情还是创业?折生阳也挣扎过。
不过,之前一次采购经历让他更加武断了创业的信念。“由于技能封锁,西方国家的数控机床乃至几公斤的原材料都不卖给我们,更让我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航空航天技能和制造工艺上的差距。我知道这个选择并不随意马虎,但我更多考虑的是哪个(选择)对国家贡献更大。”事后折生阳曾如此谈过“下海”的初衷。
创业总是存在各种寻衅。公司创立之初,折生阳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看中的办公室也要每年10万元的租金。手握6.5万积蓄的他,不得不拜托了身边朋友做包管,才有了立足之所。有了办公室后,折生阳从科研项目策划、可研报告撰写入手,逐渐发展到项目论证、可行性评估,展开了全省范围内的科技做事咨询业务。
就在华秦科技的科技做事和咨询业务做到风生水起的时候,折生阳决定转型做更大的买卖。1996年,华秦科技就以西北工业大学周万城教授团队为主,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特种功能材料技能预研和造就。
这一过程中,员工们也曾对投资这些周期长、见效慢、出息未卜的“高新技能”持疑惑态度。但折生阳武断地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须要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须要几十年、乃至几代人。“有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好巨资‘打水漂’的准备,不然就不可能有科研成果。”
多年来,折生阳与母校西工大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产学研”互助体系:西工大紧张专注隐身、伪装、防护等技能的根本与前瞻性研究,华秦科技侧重竞争性、直接应用型的技能开拓以及实际运用,二者联合设立了“高温隐身材料工程技能中央”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联结与互助机构。
2012年,集体企业陕西华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改制设立了华秦科技,为下一步成本化准备。今年11月,在上交所科创板2021年第88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上,来自西安高新区的华秦科技首发顺利通过。历时29年,折生阳终于将华秦科技逐步推到了IPO的大门前。
值得一提的是,折生阳还是科创板上市公司铂力特的实控人之一。2019年7月,铂力特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上岸A股市场,这是一家专注于工业级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的高新技能企业,业务涵盖金属3D打印设备的研发及生产、金属3D打印定制化产品做事等。一旦华秦科技成功IPO,折生阳将手握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帮助武器装备隐身
它靠研发分外材料撑起一个IPO
华秦科技,是一家范例的“隐形冠军”企业。
自1996年开始,公司便开始研发特种功能材料,是海内从事根本研究韶光最长的公司之一,是海内军用特种功能材料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根据《涂界》发布的“2021中国涂料行业单项冠军企业榜单”显示,华秦科技摘得中国军工涂料领域冠军,也曾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须要解释的是,武器装备的隐身能力可以通过形状设计和利用隐身材料来实现,但因受到战术技能指标和环境条件的限定,进行空想设计有相称大的难度。隐身材料的研制和运用也成为评价一个国家隐身技能前辈性的紧张指标。
目前,华秦科技已形成以航空航天特种多功能涂覆材料技能的研发、生产与做事为主导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公司产品紧张运用于我国重大国防武器装备如飞机、主战坦克、舰船、导弹等的隐身、主要地面军事目标的伪装和各种装备部件的表面防护。
招股书中显示,其营收紧张来源于特种功能材料,个中隐身材料占比最高,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42%、98.82%、87.6%、95.1%。
从营收来看,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1-6月,公司业务收入分别为4756.09万元、1.17亿元、4.14亿元及1.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4.99万元、-1.06亿元、1.55亿元及8883.82万元。个中,2019 年净利润为负值。华秦科技阐明道,紧张是当期进行股权勉励,产生股份支付金额约 1.68 亿元计入当期管理用度所致。
由于军工行业技能壁垒较高,且国外历来封锁技能,对上游生产公司的技能研发能力有着较高哀求。因此,华秦科技十分看重技能研发。2018年-2021年1-6月,华秦科技投入的研发用度分别为 557.82 万元、1,764.47 万元、4,270.98 万元及 2,788.50 万元,占同期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 11.73%、15.11%、10.32%及 14.16%,高于同行业均值 7.80%。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采纳自主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在运用研究阶段,公司积极推动科研团队参与型号跟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把控跟研、试制、状态鉴定等全流程。随着华秦科技在军用特种功能材料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公司提高了自主研发的比重。从跟研到自研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华秦科技的研发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为了担保公司的可持续研发能力与较高的研发水平,华秦科技与西工大保持着紧密联系。目前,公司已获授权的 40 项发明专利(含国防发明专利)中,除来源于西工大转让的部分专利外,已有 8 项国防发明专利、2 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公司自主研发取得,44 项在申请国防发明专利均为公司自主研发报告。
由于军工行业具备的分外性,军工科技型企业大多有古迹过于依赖单一客户的问题,华秦科技也不例外。数据显示,公司来自A 集团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99.42%、98.71%、87.94%及 95.00%,个中来自 A 集团下属 A1 单位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75.72%、80.30%、66.70%。
好在近几年,我国国防装备家当快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力争到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当代化,我国国防装备预算支出比例持续扩大,个中 2017 年打破一万亿元大关,并于 2021 年进一步增至近 1.4 万亿元。随着我国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对隐身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
专精特新企业奔赴IPO
那些去世磕技能的中小企业迎来春天
眼下,“专精特新”企业正掀起一股上市潮。
所谓“专精特新”,指的是具有专业化、风雅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点的企业。这些企业多专注于家当链上某个环节,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虽然规模不大但颇具话语权。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堪称里程碑事宜。北交所定位于“为中小型创新企业做事”,这与专精特新企业的特色不谋而合。在首批上市的81家企业中,有17家为专精特新企业,个中科达自控、同心传动、中寰股份得到了国家级专精特新的认定。
对此,达晨财智实行合资人、总裁肖冰曾提到,这些在各自细分领域踏实发展的“隐形冠军”们急需一个更为多元和契合的成本市场环境与制度,为发展注入新活力,北交所应运而生。
目前,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冲刺IPO,蔚为壮不雅观。就在11月25日,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公告,国能日新科技株式会社首发获通过。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企业,被誉为“清洁能源管理专家”,十余年来致力于新能源行业的数据运用与开拓。招股书显示,国能日新过去3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62%,并成功在去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早些时候,芯导科技发布公告称开启申购,间隔上岸科创板仅一步之遥。作为一家功率半导体厂商,芯导科技的产品包括功率器件和功率IC两大类,紧张运用于消费电子领域。截至目前,芯导科技拥有15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3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也由此入选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而今年10月,德邦科技报告科创板IPO也得到受理。作为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德邦科技早在2016年就得到了国家集成电路家当投资基金的A轮投资。“公司是大基金重点布局的半导体材料生产企业。”德邦科技在招股书中强调。此前,德邦科技还得到了长江晨道、南通华泓、平潭冯源、元禾璞华、君海荣芯等五家机构的增资。虽然德邦科技自身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但客户中不乏苹果、华为、特斯拉、宁德时期、比亚迪等有名企业的身影。
这样的案例不胜列举,而且未来注定会越来越多。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PEDATA MAX数据,截至11月5日,包含国家级、省级在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共9534家,已有1955家企业进行融资,占20.51%,其余7579家企业尚未进行融资。可见,专精特新仍是VC/PE尚未挖掘的“宝矿”。
又一个时期大幕正垂垂拉开。那些在一个领域里去世磕十余年的小巨人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正一个个奔赴IPO敲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