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12月,中国网民均匀每天用手机上网5.69小时,比2017年增加1个小时。
国外多项研究表明,若养发展韶光看电视等电子产品的不良习气,人的身心康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乃至会增加早亡风险。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见告你永劫光面对电子屏幕的危害,并见告你如何“自救”。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王锡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主任 夏晓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杨晓苏
一个长期盯屏幕的人会变成啥样
增加早亡风险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职员创造,生活办法最康健的人每天看2.2小时电视,超出这一范畴则可能影响就寝、饮食、体重,乃至增加早亡风险。
永劫光看电视等电子产品,是脑卒中的主要诱因之一,特殊是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
永劫光集中精神对着电视、电脑等,会使大脑处于高度愉快状态,感情也会颠簸起伏,使交感神经愉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紧缩、血压升高。
视力低落
永劫光盯着电子屏幕,还随意马虎导致视力模糊和干眼症,儿童每天持续利用手机超过2小时,3个月后视力就可能从1.0低落到0.5。
脊柱受伤
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觉得身体很放松。殊不知,此时腰椎波折,承受的压力更大,随意马虎造成下背痛、弓腰驼背,严重时乃至会导致椎间盘突出。
永劫光低头玩手机对脊柱侵害大,易引起腰部肌肉痉挛、颈椎和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等。
把稳力变差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曾就看电视对认知功能有无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参试者影象力随年事增长均有所低落,而看电视韶光较父老低落速率更快。
由于过度沉迷看电视等,会占用人们参与其他活动的韶光,且属于被动接管信息,会引发认知障碍,加速影象力衰退。
就寝质量变差
过度沉迷电视、手机会大量占用就寝韶光,从而阻碍褪黑素天生,扰乱作息,导致就寝质量变差,对付学生更是如此。
天下卫生组织认为,许多儿童看电视或玩平板电脑韶光过长,挤压了就寝韶光。
1岁以下婴儿每天需担保12~16小时就寝韶光,1~2岁幼儿每天须要11~14小时就寝,3~4岁幼儿每天需10~13小时就寝。
加速眼袋产生
永劫光玩手机,还有可能加速眼袋产生。一样平常情形下,眼袋是因眼眶周围脂肪肌肉及筋膜松弛,脂肪下坠、凸出而形成的。
如果眼睛整天盯着屏幕,用眼过度,眼周的肌肉就会随意马虎疲倦,影响眼部血液循环,提早显现老态。
肠胃消化变差
用饭时很多人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把稳力不在食品上,无意中会摄入更多能量。长此以往,肠胃消化接管功能会逐渐变差,还有长胖风险。
引起痔疮便秘
如厕时手机不离手,会滋扰大脑指挥排便,随意马虎导致排便困难,长期这样还易引起痔疮便秘等。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久蹲后,随意马虎涌现血压急剧升高,乃至导致卒中。
每个人都该学的“自救法”
建议成年人、孩子都应掌握看电子产品的韶光,牢记“四电小于二”原则,即每天坐着看电视、玩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韶光少于2小时。
世卫组织提醒,5岁以下幼儿每天看电子屏幕的韶光不要超过1小时,1岁以下婴儿最好完备不要看屏幕。
1~4岁幼儿进行各种身体活动的韶光应不少于每天3小时,不敷1岁婴儿每天需多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在地板上的互动游戏,并避免打仗所有电子屏幕。
1
学会良好坐姿
成年人应养成良好的坐立姿势,减少低头韶光,如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平行位置,做一些仰头耸肩的动作。
2
多让眼睛安歇
看电视、手机,每20分钟就要转移一下视线,或闭眼5秒钟再睁眼。
多眨眼
日常生活中,最好常常眨眨眼,让眼肌得到磨炼;还可迁徙改变眼球,向上、下、左、右等方向来回看。
热毛巾敷眼
上班族或其他与手机或电脑屏幕长期打交道的人,可每晚用热毛巾敷双眼5分钟,温度以40℃为宜,以缓解眼睛疲倦。
3
外出只管即便不带充电宝
频繁利用手机会让电量大跌,如果不随身携带充电宝,就少了一条后路,自然能主动减少利用手机。
4
关闭提醒功能
铃声、振动音会一直敦促你关注手机实时信息,但有些内容并不主要。
安歇时不妨关闭提醒功能,只在必要时查看,就能转移把稳力,减少手机利用韶光。
5
订定利用操持
给自己或孩子订定一个操持,规定手机或电脑要在什么韶光利用,每天利用不能超过多永劫光,不必要时把电子设备放在“禁区”内,通过一段韶光的掌握,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睡觉前持续盯着感兴趣的网络内容看,会刺激大脑愉快,纵然放下手机,也不能立时入睡,长此以往会打乱就寝规律,建议睡前两小时就应将手机关机。
6
培养兴趣爱好
培养一两种爱好,空隙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运动,拓展视野和兴趣,你会创造外边的天下远比方寸之间的手机网络有趣得多。
本期编辑:王晓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旗子暗记:LT0385)原创,未经授权回绝转载。
“
近期热门文章
看脸就知道你「肾」不太好,这6个特色出卖了你
酒精对大脑影响长达6周!
《柳叶刀》: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
短短10句话,国医大师一辈子的“养生窍门”
7种症状不能“硬扛”,超过这个韶光不愈可能是大病
”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康健路上,我们乐意陪你一起负责走下去
公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理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互助:010-65363765
内容互助:010-65363786
喜好,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