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轰隆隆的马达声,玉米地里的秸秆就被打捆机“做成”了一个个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40厘米的长方体秸秆捆,它们即将被派上“大用场”。这是近日在柳河县柳河镇大郑家村落看到的场景,也是该镇有效利用秸秆,肃清点火隐患的成功实践。
多年来,乡下浩瀚庄家都把玉米秸秆进行点火,既污染环境又摧残浪费蹂躏资源,在林源地带还随意马虎引发失火。这一征象,已成难堪治的“顽疾”。
就地点火秸秆一举多害,若何办理这一“顽疾”呢?柳河镇党委、镇政府在治标和治本方面下足了功夫。入秋以来,镇里健全完善了护林防火岗位任务制,层层严格落实任务,加强防火宣扬,加大司法力度。建立了镇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落屯、村落屯干部包地块的三级网格管理机制,做到高下联动,统筹发力,切实把防火方法落到实处。同时,面向社会招录100名防火员,划分了任务区,常态化开展巡逻,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秸秆也是资源,有效利用是宝。因此,镇里派出得力职员,折衷益生宝生物肥、国能梅河口生物质能发电公司等企业,与农人签订秸秆回收协议,让秸秆变废为宝。现在,大郑家、太平、水背、新发等村落屯已经开始打包回收。据先容,一台秸秆打捆机均匀每天可以打包60—80亩的玉米秸秆。
秸秆打包外销,从源头上拔除了点火隐患,防止了雾霾发生,还让农人增加了收入,这一举措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正在向全县推广。
吴连祥 通讯员 柴森
策划 孟繁杰 石巍 韩铁英
编辑 初慧 迟瑞冰 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