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一战、二战时期可以,现代可是不行了。
一战、二战时期,军舰上基本没有雷达,或者有了雷达也性能不佳。潜艇的外形低矮,浮出水面后,受到海面杂波的干扰,雷达往往也分辨不清楚。
而潜艇浮出水面后,却会有很多的便利。

第一、潜艇浮出水面,航速更快了。二战时期的潜艇水下航速普遍不到10节,而水面航速可以达到20节。这样一来,潜艇到了水面就可以牢牢地咬住敌方目标,不至于像在水下那样一锤子买卖,只有一次发射鱼雷的机会。
第二、潜艇到了水面,站得高看得远,对敌情观察得更清楚。不像在水下一样,只有被动声呐这么一种手段。
第三、潜艇在水面,不仅能发射鱼雷,而且潜艇当时普遍装备的甲板炮也可以发挥威力。
因此,二战中,德国潜艇的基本战术之一就是在夜间浮出水面来作战。
但是现代作战就不行了。现在的雷达水平可是二战时期不能比拟的。潜艇不要说浮出水面,就是把潜望镜浮出来都不行,可以说只要稍微露一下头,那就是找死。
所以现代潜艇战是绝对没有浮出水面这一条的。
潜艇号为最危险的海上杀手,其最大的能力,正在于水下,从不被发现,正因为发现不了。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出手则已,出手即狠而又狠,招招致命。可以反舰,可以对陆打击,因而成为无声刺客。
▲反潜作战体系图
趁人不意,偷偷探出头来,过去有,见之二战德军“狼群战术”,但在反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一样,难以浮出水面。天上巡逻机和无人机,水面反潜战舰,水下敌方潜艇和声呐基阵等,构筑成严密细实的反潜作战体系,莫说探出头来的话,即便在水下,也是杀机四伏,不得不时时刻刻小心翼翼。
为此,潜艇技术不断提高,静音性能有了质的提升,战后各潜艇制造大国,无不在极力推进,无论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在数质量上都有发展和进步。没有制造技术的国家,总是想方设法购买最先进的常规潜艇。地位比较有利的国家,如印度,还通过寻租方式,租借了俄罗斯两艘“阿库拉”级核潜艇,租金自然相当不菲。
潜艇制造大国,形成了技术垄断,作为最核心的技术机密,成为不传之密。潜艇好,价格自然也不断上涨,如德国卖给韩国的214型潜艇,每艘3.67亿美元,土耳其采购214型的价格更高达6亿美元。其中一型技术,不依赖空气动力推进的AIP技术,才使不浮出水面航行成为可能,不过技术只为少数国家所垄断,即便是科技发达的日本,也并不掌握,其“苍龙”级改为锂电推进。
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的潜艇噪声,都接近了海洋背景噪声的水平,很难被发现和探测,生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续航能力也不断提高,大致都在1万海里以上。从出航的一刻,即埋伏在水下,直至出航归来。
这个问题需要参考不同的历史阶段。
潜艇浮出水面,高速航行,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特征。
当时的潜艇潜航时间短,潜航设备差,无法支持长时间的水下作战。
那会儿潜艇还没有对海声呐,像德国U艇,它们在1943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对海声呐安装。
那会儿潜艇如何打仗呢?它们只能上浮到到浅水层,伸出潜望镜进行观察和测算,然后放出鱼雷。
因为鱼雷太太太太昂贵,准头和可靠性也太差,不少潜艇甚至会放弃鱼雷攻击,直接浮出海面用甲板炮攻击。
这种打法在一、二战比比皆是,属于潜艇的标准战法之一。
当年潜艇的主要作战对象都是些毫无抵抗能力的商船、运输船,有大炮足够了。
一战时,没有什么航空威胁,军舰的反潜能力也很一般,所以别说夜晚了,大白天潜艇都敢漂浮在水面“突突突突”的游曳。
遇到目标后,它们会像鳄鱼般迅疾潜入水下。
如果来的是军舰,他们会视情况选择攻击或撤退。
如果来的是敌国运输船,潜艇会借用潜望镜观察一会儿。
等运输船走掉以后,它们会马上上浮,开足马力绕圈子到运输船的航线上,守株待兔进行伏击。
否则,以潜艇龟爬般的水下航速无法在远距离追上航船。而上浮追逐航船,则会将自身长时间置于危险之中。
一旦伏击就位,潜艇便会通过发射鱼雷或上浮开炮干掉来船,然后迅速下潜逃跑。
这种“观测-机动-伏击”的战术让协约国运输船头痛无比,为此专门设立了大量的瞭望员,他们捏着望远镜不断观察水面,寻找可能出现的潜望镜或鱼雷航迹。
看似笨的办法实际上却相当管用,让不少船舶得以提前发现潜艇,逃过一劫。
而且人们还加强了运输船的护航,让大批护卫舰和驱逐舰携带深水炸弹四处穿梭,追杀潜艇。
这让潜艇上浮攻击失去实用性。即便在水下完成攻击,潜艇也需要考虑逃跑的问题,水下可跑不快跑不远。
于是,潜艇的活动不得不变得更隐秘,它们开始选择在晚上行动。
原因很简单,晚上看不到潜望镜,也看不到鱼雷航迹,这让潜艇的行动更安全与诡秘。
二战的德军“狼群”也是如此,开头还有U艇频频上浮用火炮袭击商船,但随着盟军强化了舰队护航和航空反潜力量后,U艇不得不用更隐蔽的做法获取战果。
它们最喜欢的袭击时间是大雨滂沱的夜晚,这样更能隐藏潜望镜和鱼雷,嘈杂的雨声和海浪对盟军的声呐也是种干扰。
胆大的,甚至敢在夜晚进行炮击,一炮一炮的将运输船打漏。
后来盟军的声呐技术发展很快,对狼群造成的影响非常大,让U艇差点无所遁形,潜艇战开始走下坡路。
邓尼茨等人在研究了声呐技术后,发现破解这玩意儿的办法很简单——潜艇别在水里潜航就行了。
这一发现暂时影响了德军的战术行为,许多U艇都会选择夜晚水面漂浮的方式接近并发动攻击。
不过好景不长,盟军也来个简单的破解方法——对海雷达和声呐全部开机,顺带照明弹也给老子使劲放!
这迫使德军停止了狼群战术,然后为潜艇升级了搜索声呐,这下连潜望镜都不用升了。
当然,上浮充电和换气是必须的,二战潜艇往往会选择安全的夜晚上浮,在黎明前完成充电再下潜。
如果所处的环境相对安全,这些潜艇也会在白天上浮。它们就像鳄鱼一样,必要的时候才下潜,不会老待在水下。
这种做法在当代依然存在,柴电潜艇无法像核潜艇那样拥有近乎无限的能源,它们必须定时上浮。
但现代潜艇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它们一般尽量选择待在水下,即便上浮也会隐秘无比。
总之,“夜晚上浮高速航行”这种事在一战、二战时期都存在,或为了逮住猎物,或为了快速集结,并不稀奇。
但二战结束以后,再这么闹可就实在太危险了,最先进的声呐系统能从无数的海洋噪音中把潜艇连它的名字一起识别出来,柴电潜艇在水面开动的声音就像半夜操场上的拖拉机,再不躲好点还能打仗吗?
核潜艇比柴电潜艇更安静,也更加小心,它们绝不会做什么“夜间上浮并高速航行”的事儿。
核潜艇往往执行的是远洋任务,它们在整个任务期间都不会上浮,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坚决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大黑鱼们甚至会隐匿掉自己所有的存在信息,连指挥联络都以约定时间的短促暗语完成。
为了在某些敏感水道最大限度的隐身,它们还会关闭全部推力,仅靠洋流推着前进。
就连发射弹道导弹,它们都不会浮出水面。
不然为什么在当代的海军摩擦中,核潜艇一旦被逼出水面,就会被视为认怂认输呢?
你都藏不住了,在现代战争中与死无异。
到此,大家对通信保障战法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通信保障战法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