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鼻香烟模子正面
喷鼻香烟模子侧背面
整块烟模子为柞木木质,呈长方形,长15.5cm,宽6.5cm,厚度3.8cm。正面由笔墨和图案组成,以直线分隔出四个小幅,最右幅:上面笔墨是单位名称“同义喷鼻香烟社”,中间为图案:一个人打着一壁旗帜,上书“推戴主力”,右下为“爱国牌”喷鼻香烟名称;右二幅和最左幅竖排笔墨分别是“20 沭水朱仓区”、“20 袁家黄谷峪”,为喷鼻香烟支数和产地;右数第三幅全部由笔墨组成,由斜线分隔,中间笔墨“请吸爱国喷鼻香烟”,都是楷体字,高下为“如蒙赐顾 不胜欢迎”八字广告语,个中“不”字为小篆书体,别的字为楷体。从笔墨内容看,以“拥军爱国”宣扬为主题,同时又含有商业广告的元素;从笔墨书写和图案雕刻看,整幅图案制作比较粗糙,作品制作艺术水平不是很高。模子侧面有些破损,背面中间有一人工钻凿圆孔,可能是把手处。

判断这一件革命文物的年代并不困难,熟习沂蒙抗战历史的人,一看笔墨“沭水朱仓区”就知道,这是一件抗日战役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沭水县军民遗留下的一件抗战文物。详细说来,它能够显示出以下历史信息。
首先它蕴含着中共沭水县和朱仓区行政区划的历史信息
抗战中的沭水县。据《临沂文史资料》(第三辑 刘淮源整理1982年)和《中共莒南县党组织材料》等历史资料记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山东滨海区抗日根据地沭水县,区域范围在今莒南县、临沭县和临沂县三县交界处,横跨沭河,地域包括原临沂县五区全部和三区相公庄以东地区。1940年10月,临沂五区解放,12月,中共五地委决定建立中共临东工委,1941年2月,临东行署建立,是年6月,中共临东工委改建为中共沭水县委,临东行署改建为沭水县政府。
中共沭水县委1941年先后建立板泉、朱苍、洪瑞、石河、兴云分区委;1942年底又建立了苍山、新建两个分区委;后来又成立汤河、临东分区委。
从1941年3月,山东省战工会、分局、八路军逐一五师师部从鲁中转移到沭水县后,沭水县一度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八路军逐一五师师部驻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中央、军事指挥中央和后方基地,留下了罗荣桓、黎玉、陈士榘、萧华、朱瑞、陈光、谷牧、舒同、唐亮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成为抗战的倔强堡垒和抗日模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沭水公民不断打击仇敌,使日本侵略军“蚕食”沭河东抗日根据地的野心不能得逞,守住了滨海区西大门,,呈现出渊子崖等民众抗日模范村落和纪遵秤、吕宝兰等浩瀚民族英雄、革命先烈。
中共滨海区沭水县区域示意图
1945年9月,滨海区党委决定撤销沭水县,洪瑞、汤河、临东3个区划属临沂县,青云、苍山、玉山和石河区南部划属临沭县,板泉、新建、兴云和石河区北部划属莒南县。
朱苍区(后为玉山区)
区委布告 王铁英、耿诚
区 长 李兰溪、吴作成、薛坦(薛友甲)
其次它蕴含了沭水抗日根据地军工开展大生产运动、战胜经济困难斗争的历史信息
在艰巨的抗战岁月里,沭水军民所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又繁重,首先是,加强群众性的对敌斗争,用各种形式武装公民,用各种办法打击仇敌。其次是,发动党政军民,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以战胜经济上的困难。同时,实施精兵简政,以节省根据地的物力财力。从一九四二年下半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减租减息、增加人为的群众运动,实行了合理包袱,减轻了农人所受的剥削,初步改进了生活,调动了大多数人参加抗日的积极性;在根据地里还普遍实施了民主建政、拥军优抗、时势文化教诲等等。
个中,利用当地种黄烟的上风,大力发展香烟业,是沭水抗日军民大生产运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朱仓区地处苏鲁交界处,自古以来便是苏鲁两省政治、经济贸易枢纽地带,远在春秋期间,这里就发生过一件记入史册的大事——春秋期间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会盟”就发生在这里。
关于这段历史,《左传》:载“(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会盟当中,先贤孔子以司寇身份参加,帮助处于弱势的鲁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临沭县玉山镇(朱仓乡)袁家黄谷峪(袁黄峪)村落位置图
沭水抗日根据地军民利用地上风,制作喷鼻香烟销往鲁南苏北,既办理了经济困难,又加强了对敌斗争,是沭水抗日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的一项主要举措。
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我党各项政策的精确贯彻实行下,沭水抗日根据地终于渡过了最困难的期间,从一九四三年起规复和扩大了自己的掌握区。这时,全县已建起八个行政区、一百四十个行政村落,有自然村落三百三十八个,有组织的群众达十万人以上。十二处,全县各项事情热气腾腾。
再次,它还是一件木雕艺术品。
这件木版喷鼻香烟模子,木质坚硬,全体造型线条流畅,书法洒脱,是一件精工细雕的木质工艺品。
一件文物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是中国公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有力物证。
(作者 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