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中国市场深入民气的飞利浦近年来却频频被消费者冠以“欧洲南极人”的外号,这是为啥呢?由于这两家看起来八杆子打不着的公司实在有极为相似的商业模式——授权贴牌,千禧年之后为钻营转型的飞利浦,已经将大量原有业务剥离,例如飞利浦显示器由冠捷科技制造,飞利浦车灯由上海亮锐生产发卖等等,进而导致海内能买到的很多“飞利浦”实在都是正宗国货,再加上并不乐不雅观的品控和售后,自然就得到了这一外号。
天籁之音赛雷话金,本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欧洲版的南极人,看看大名鼎鼎的皇家飞利浦是如何选择了这样一条贴牌之路。
历史的时钟拨回1891年,这一年,杰拉德菲利普在荷兰埃因霍温一间简陋的厂房里创立了本日的飞利浦,并于第二年开始生产碳丝灯泡,在杰拉德的弟弟安东为飞利浦带来商业理念的改造之后,飞利浦逐渐拥有了当代公司的雏形。

1912年,飞利浦灯泡工具厂正式成立,优质的灯泡不仅脱销欧陆还远涉重洋打入外洋市场,迅速扩展的飞利浦很快就开始涉足全新的产品线。彼时在世界范围内还很少见的真空管就在1920年从飞利浦的工厂中生产,1939年时,飞利浦则推出了后来名动天下的飞利浦剃须刀,而此时的飞利浦也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成为了业务遍布环球的企业,当年就拥有环球雇员45000名。
随着韶光的推移,飞利浦的产品越来越丰富,1949年开始发卖电视,1950年还成立了飞利浦唱片,当年埃因霍温的小灯泡厂,一步步展现着成为巨子的野心;二战结束后,将集团重心转向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飞利浦则再创新高,在80年代成为了欧洲压倒一切的半导体公司,我讲一个非常大略的例子就能让大家感想熏染其刁悍——半导系统编制造业巨子阿斯麦与台积电便是由飞利浦在1984年与1985年出资建立的。
多元且高质量的产品让飞利浦古迹屡屡攀升,到世纪之交时,历经一百余年景长的飞利浦,已经从小灯泡厂发展为在多个细分工业领域都领先天下的巨无霸,其其1999年的发卖额就高达 314.59 亿欧元。
然而随着韶光进入21世纪,飞速发展的时期让这个百年迈店也有点措手不及。首先是欧洲与北美的劳动力价格上涨,让这位皇家贵族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其次则是强势的竞争对手,不仅通用电气、西门子和欧司朗等昔日的老敌人和自己在多个领域争的热火朝天,东亚的新秀们也一个个进步神速,三星、LG、松下、索尼等日韩企业都在飞利浦得意的赛道上跑的分外畅快。
彼时正值环球消费级电子产品市场迅速增长,而飞利浦的业务收入反而是频年低落,以电子有名天下的飞利浦却进入了尴尬的长期亏损与萎缩,其2011年的整年亏损达到了12.9亿欧元,2012年则宣告为了与亚洲同行们竞争压缩本钱而裁员4500人。
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之下,价格和质量均难以得到垄断上风的飞利浦不得不进行计策大调度,对付一家世界级公司来说,陷入结束的业务一定是集团所不容忍的,飞利浦须要的,则是接下来能聚合全集团发力的领域。
毕竟世纪之交以来,飞利浦持续多年的营收增长乏力已经是有目共睹,林立的对手中仅仅是松下电器一家就让飞利浦疲于招架,向来奉行技能驱动的飞利浦乃至一度与松下在印度市场打起了价格战。只管二战后几十年来积累的技能实力依然能保护飞利浦在工业领域的地位,但随着市场节奏的加快,在如此激烈竞争的时期,计策上的滞后一定会制约飞利浦的未来发展,简化与专精成为了飞利浦的唯一选择,将自己的老口号“让我们做得更好”在2004年更换为“精于心,简于行”便是其计策转变的明确表达。
因此,面对精简业务,钻营转型的哀求,曾经引以为傲的多元产品线对飞利浦来说,就有些累赘的意思了,而动刀也就势在必行。而要精简,首当其冲的便是红海级别的消费级电子,2005年,飞利浦以3.58亿美元的价格将显示器及平面电视OEM业务***给了冠捷科技(也便是大家熟知的AOC),冠捷也凭借吸收大佬掉的装备一举成为了环球最大的PC显示器制造商。随后又在2006年将飞利浦半导体从集团业务中拆分了出来,并将该公司80.1%的股份以43亿欧元的价格***给了由 KKR 牵头的财团,使其成为了完备独立的法人实体——即本日的环球最大汽车半导体公司恩智浦。
而对付飞利浦的卖卖卖来说,这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就轮到飞利浦一度被媒体称为“苦苦挣扎”的电视部门,据估计该部门自2007年往后为飞利浦造成了近10亿欧元的亏损,可以想象,这一刀完备是民心所向,2010年,飞利浦和冠捷科技再续前缘,将中国区的电视机发卖、配送及采购等业务全部外包给了冠捷科技,2013年,飞利浦又以1.5亿欧元的象征性价格将其音频和***业务打包***给日本的船井电气,与此同时,飞利浦还与船井签署了北美和墨西哥的电视机品牌容许协议,和威迪奥控集团签署了印度的电视品牌容许协议,几番操作下来,飞利浦与三星、LG 在电视领域的竞争也算发布结束,可以说是从此淡出了环球电视机市场。
当然,卖卖卖并没有结束,之后要砍的则是飞利浦的老本行——照明业务,千禧年之后麻烦不断的照明业务同样是飞利浦的精简目标,2014年,飞利浦将康健科技和照明拆分为两家独立实体,并将LED业务和通用照明业务整合组成独立公司飞利浦照明——昕诺飞,又把LED芯片制造和汽车照明业务,合并成一家名为亮锐的公司。2016年,飞利浦照明***亮锐80.1%的股份给阿波罗旗下基金,自留19.9%,我们在海内见到的飞利浦车灯就属于这家“亮锐”。
而伴随着飞利浦在2019年将其持有的昕诺飞末了10.7%的股份***之后,也顺利完成了与起源之地埃因霍温灯泡厂的告别,1892年因照明出身的飞利浦,在127年后宣告不再持有任何照明业务的股份。
至此,飞利浦精简业务的目标只剩下了末了一个——小家电业务,在飞利浦首席实行官弗兰斯表示要***小家电业务为集团的医疗康健板块腾地方的意愿后,国内外大量投资者纷纭表示故意愿打仗,不仅有海尔、九阳、美的等海内家电巨子,也不乏高瓴成本、土耳其财团等专业投资机构的身影,终极,财大气粗的高瓴成本以340亿公民币的价格中标,并得到了为期15年的品牌协议,而如愿将自己业务精简清盘的飞利浦,也从此之后完成了在家电市场的谢幕。
而我们从飞利浦的业务调度中也能清晰的看出,飞利浦的业务划分目的是期望通过调度和转型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盈利,环球老龄化背景下医疗业务的高速增长给了飞利浦梭哈康健领域的勇气,到2019年时,飞利浦就有98%的发卖额来自医疗康健部门。
但在全体调度过程中,飞利浦为业务“瘦身”的办法并不算井井有条,乃至可以用混乱来形容,本来对付须要人工本钱的劳动密集型家当,授权贴牌或者代工无可厚非,能进行高水平的整合与外包也一样是企业实力的象征,借助中国企业的制造上风,寻求到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说是很妥当的商业决策,但授权贴牌的路,却没有飞利浦想的这么舒畅。虽然我们负责的讲,若论贴牌有没有赢利,那确实是赚了不少,举个例子,根据冠捷科技2021年财报,冠捷科技去年搪塞飞利浦牌号容许款项金额达17.78亿元,这是什么观点呢?家电行业的头部品牌九阳,2021年的净利润也只有7.01亿,而冠捷这17.78亿对付飞利浦来说,和自己盈利17.78亿难度可完备不同,同样,高瓴成本要用飞利浦的牌子也得狠狠放一管血,根据协议,高瓴成本要每年给飞利浦集团支付品牌授权利用费7亿欧元,折合公民币约48亿元。15年下来,仅品牌利用费,高瓴就得给飞利浦缴105亿欧元,差不多是收购费的3倍。但哗啦啦的现金流并不能粉饰飞利浦之前决策上的隐患,纵不雅观飞利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进程就足以创造,对付中国市场,飞利浦并没有采纳主流的跨国企业操作——即先成立一个中国投资总部,然后再由中国投资总部推动各项业务。相反,飞利浦采纳的是各产品项目在中国市场各自为战的模式,没有统一指挥与折衷,虽然飞利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但作为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还是80 年代后才开始的,直到今日飞利浦中国区总部都还处在一个奇怪的地位上,大公司病在飞利浦身上表示的十分明显,各类管理上的薄弱与混乱,自然影响了飞利浦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就拿品牌授权之后的详细谅牌产品品类来说,该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本应该被严格牵制,但贴牌方为了利润每每选择大肆拓展品类,飞利浦则以不管不顾的态度回应,既不深究厂商,也不对产品问题给予回应,各种闻所未闻的飞利浦产品自然就横空出世,2012年就有多起飞利浦电饭煲产地信息造假事宜曝光,消费者找官方售后创造官网并无该款产品的离谱事宜时有发生。
最近几年,飞利浦牌子的产品更是各处着花,什么电风扇、取暖和器、榨汁机、电水壶、咖啡机、压力锅纷纭挂牌上阵,个中很多产品除了有飞利浦logo之外和飞利浦完备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以飞利浦的空调业务为例,2018年先由美博空调代工运营,2021年则被转手给原格力河北总代徐自发掌握的南京智浦与上海飞荔科技,随后委托美博、创维、长虹、海信等多个厂家代工。而在查询飞利浦空调代工厂的详细名单之后,我创造这位董小姐麾下出走的大将则完备是拿消费者当傻子,例如飞利浦空调某东自营里的Noble“高端”柜机,该柜机由长虹代工,性能参数与长虹4年前的Q5D系列产品险些没差,但价格却贵了将近4000元,完备是卖logo的节奏。而就在飞利浦沉浸在“躺赚”的快乐之中时,产品的质量问题已经纷至沓来。飞利浦也成了质监部门通报上的红人,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通报,标称飞利浦品牌的电烤炉被检出稳定性和机器危险项目不合格。去年4月,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则通报,标称飞利浦品牌的电吹风辐射项目不合格。2020年5月,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通报,标称飞利浦的家用真空卧式吸尘器内部布线项目不合格。类似的通报和消费者投诉习认为常,百度搜索飞利浦产品召回,搜索结果就有1,740,000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飞利浦,也有3980个结果,在企查查搜索飞利浦,涌现的结果有3000多家,光是分辨李鬼李逵都要花上半天功夫,如此失落序的管理,带来的自然便是质量上的良莠不齐。
事实上,早在2013年时,我国家电家当专家陆刃波就曾评价过飞利浦“既有欧洲老牌巨子的傲慢,也有当代大公司的大组织弊病,将来很有可能由于这种不重视消费者的态度被市场淘汰。”今日看来,淘汰与否暂且不论,消费者累积的不满俨然是愈演愈烈了。只管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飞利浦要成为医疗康健领导者的愿景十分清晰,旧有的业务也基本剥离完成,昔日那个传统的消费电子巨子形象也正离我们远去。但对付一个以品牌和质量立足于天下的公司来说,飞利浦的转型之路远没有走完,口碑这种无法衡量的东西不是和股份一样签个协议就能切割的,对付海内消费者来说,代工与贴牌的常日不会在购买页面就能干奉告,因此飞利浦品控不严造成的后果,便是消费者买单,人们冲着对飞利浦品牌的相信购买,信息不对称又让人们大呼上当,得到“欧洲南极人”的外号也并不冤枉。
那么为何这种贴牌产品总是能大行其道呢?一方面,对付很多洋品牌而言,就算退出海内市场或者将业务变卖,其品牌影响力并不会一时半会儿就消亡,拿剩余的品牌力变现也是主流思路。另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发展的岁月里,“洋品牌”“入口货”很多时候便是质量的担保,消费者每每在本土品牌和外国品牌之间会方向于外国品牌,再加上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招自然屡试不爽。实在讲道理啊,贴牌和代工,在工业领域并非一定便是劣质的代名词,实力强劲的工厂须要品牌代价打开渠道,品控严格的品牌方也能节约开支,大家一拍即合互利双赢,对付消费者来说怎么也该是一桩美事,但现实很残酷,问题就偏偏出在这个看似三赢的环节。每每现实是什么呢?卖吊牌的价格越开越低,恨不得给钱就卖,反正签协议就有钱拿,买吊牌的商家也是能抠则抠,logo反正贴上去了,剩下的就看心情来,他能生产那我也能生产,至于品控?只有天下卫生组织关心,末了的结果便是慕名而来的消费者的信赖和好感反而被消费了一波,只能带着一脸狐疑给出差评,随后便是这个品牌的生命力被透支,终极烂掉。进而对全体飞利浦未来布局的产品产生极难肃清的负面效果,那么对付犹豫满志要做医疗康健巨子的飞利浦来说,是被这样的计策带向下一个顶峰,还是展现一个昔日辉煌的没落,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