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在北京工人运动场里,聚拢了10万人,12个人被揪住头发,头向后仰起,以让围不雅观的人看清楚他们的脸庞。
个中一名去世刑犯,正是北京“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的母亲王佩英。
这一幕,在长达40年的韶光里,每每想起,张大中就会神色苍白,呼吸困难,哽咽落泪。

1980年,王佩英平fan了,每个子女都分到了1000元钱。
张大中用500元结了婚,用500元做起了小家电买卖,继而创建“大中电器”。
十年磨一剑,他终于成为家电大亨。他的连锁店62家,发卖额占北京家电总发卖额的一半以上。
2007年底,张大中将“大中电器”以36亿的价格卖给国美后,收购联通A股近8000万股,过起了逍遥清闲的平凡日子。
4年后,国美总裁黄光裕身在狱中,陈晓辞掉国美统统职务,张大中又挺身而出,担当国美董事局主席,为昔日对手担起重任。
张大中,究竟是一个若何的人?
母亲蒙冤
1915年,河南开封的一个大户人家里,王佩英出生了,一家人大喜过望,也格外宠爱这个俊秀女儿。
16岁时,王佩英进入静宜女中读书。此时的王佩英出落得十分标致,被大她4岁的张以成苦苦追求。
王佩英在静宜女中
王佩英不顾家人反对,毕业后就嫁给了这个穷苦的穷小子。
婚后,两个人相亲相爱,十分美满。
而张以成是八路军的联结员。结婚后,王佩英一贯掩护并帮忙丈夫事情,把死活置之不理。
新中国成立后,张以成带着妻子和6个儿子,来到北京,在铁道部事情。
那是一段极其快乐的光阴,平时忙劳碌碌,周末一家人去景山公园、故宫、颐和园,紫竹院、动物园等地去嬉戏。
王佩英年轻俊秀,是铁道部幼儿园的老师,对生活充满热望,她和每一个孩子展望未来,根据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构想适宜的事情,憧憬着往后的生活。
1960年,张以成患肝衰竭,在生命的末了时候,他思念孩子们,就让妻子领着孩子们去摄影馆拍了第一张合影。
兄妹第一张合影
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扛下所有悲哀,张大中只在半夜醒来时,看到母亲在悄悄落泪。
丈夫离开后,王佩英的担子更重了,她常常不才班后接一些零活,晚上拿到家里做,张大中常常一觉醒来,看到母亲还在灯下缝缝补补。
两个哥哥相继上班后,家里生活有所改进,而母亲的性情却开始发生变革,她常常一个人沉默不语,一根接一根地吸烟,而母亲之前是不会吸烟的。
王佩英的性情开始极度化。同事为了保护她,将她送到安定医院,还将最小的两个孩子送到一个老职工家里寄养,直到半年后上了小学,才回到家里。
生活的重担落到两个哥哥身上,而最小的妹妹可心,还不到10岁就去捡煤核,为哥哥们做饭。
王佩英在精神医院的3年韶光里,张大中卖力去看望母亲。每隔一、两个月,他就用哥哥给的一元钱,买些糖果或藕粉,骑着自行车给母亲送去。
由于药物的浸染,母亲的反应很迟缓,母子常常相对无语,悄悄地坐着,直到探视结束。
小试牛刀
后来,精神医院不敢再收治王佩英,强行让她出了院,随后她被关了起来,与孩子们彻底失落去了联系。
一年后,王佩英被处去世,而尸骨一贯没有找到。
直到1980年,王佩英才得到平反,孩子们收到了母亲单位补发的7000元。
想起母亲,张大中是悲哀的。
少年张大中
在精神医院末了的日子里,母亲曾愧疚地对他说,自己的行为可能影响他们的将来。
的确,几个孩子早早辍学,流落失落所,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勉强糊口。
张大中第一份事情,是在北京郊区一家供销社卖猪肉,每月30元人为。事情10年后,他最值钱的家当是一辆自行车。
年近30的张大中没房没钱,也没有人乐意嫁给他。
日复一日,不见天日。
溘然有一天,喜好读报纸的张大中看到一句话:一个人的不幸,取决于你对不幸的理解。
这句话让张大中醍醐灌顶,不能再这样连续下去了,他开始每天早上跑步、唱歌,一改昔日的悲观状态,从此变得乐不雅观起来。
拿着母亲用命换来的钱,他首先买了油漆、银粉等,来到大街上,利用业余韶光为别人刷煤气灶。就这样干了一天,他回家一算,劳碌一整天,只挣了2元钱,于是开始转业做灯具。
他又买了灯泡、电线,自己动手组装落地灯,拿到街里后,急速卖了出去,这让他很激动,又做了几十个落地灯,赚了一百多元。
尝到利润的甜头后,他又买回一批电子元件,开始组装音响,送到商店后,一个月就卖出去100多台。
一条新的路,在张大中面前展开。
辞职下海
1982年,张大中辞职了,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没有厂房,就把自己30平米的住房整顿出来,雇了几名工人,开始大干起来。
几年后,他的月收入达到几千元,张大中重新租了厂房,雇用大批工人,开始批量生产。
不久,头脑灵巧的张大中再次创造,制造业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利润并不高,反而发卖业利润空间很大,他又转行做起了电子产品的发卖。
1986年,他开了第一家店铺,从南方购进大量钟表、打算器等,买卖特殊红火。他迅速又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存款也不断上升,腰包鼓了起来。
1998年,张大中的年发卖额破亿。
随着买卖的火爆,为了留住顾客,他开始扩大经营,让自己的商品越来越全面,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顾客走进来,就可以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他租了一个4000平米的屋子,开了第一家大型电子商品购物中央,取名“大中电器”。
经由半年的宣扬,随着人们的熟知,阛阓开始火爆。
2004年,张大中的分店已经达到68家,成为北京城最大的一家家电发卖中央,其连锁店遍布北京城和周边城市。
冰箱、彩电、空调也被他纳入阛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大型电器为他带来巨大的利润。
张大中不但以同行业最低的价格发卖,而且质量过硬,种类完好,特殊是售后做事做得十分到位。
不但为顾客送货上门,还卖力维修,对顾客的问题和建议激情亲切回答,让他的信誉越来越好。
2004年,他的阛阓年发卖额超过了10亿;2005年底,年发卖额超过了100亿。
阛阓鏖战
在商海打拼20多年的张大中,只顾在北京发展自己的阛阓,却没有放眼全国,从而忽略了在全国发展自己的家当链。
而此时,国美、永乐、苏宁等品牌电器正在全国各地悄悄扩展,当张大中觉醒过来时,已经没有了机会。
此时,张大中最得力的干将胡凯溘然发病而去世,让张大中溘然意识到,几十年倏忽而过,转眼自己即将年迈,精力不再充足,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
为了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2006年,张大中和永乐签署了一份协议,意欲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国美的威胁。
为了表示诚意,永乐总裁陈晓还向张大中支付了1.5亿的担保金。
然而,没过多久,陈晓竟然一手托两家,溘然接管了国美的并购。张大中知道后,并没有计较,而是打算将1.5亿退给陈晓。
然而陈晓态度非常强硬,并不同意退款,他认为协议仍旧有效,由于自己被国美收购,张大中也理所应该是国美的一份子。
张大中当时就气炸了,立即将陈晓告上法庭,虽然末了取得了胜利,却也耗费了他很多精力。
持续赓续发生的事情,让张大中创造前景并不乐不雅观,过去突飞年夜进的日子不会再现了,他决定将“大中电器”尽快脱手,继而去投资其他行业。
“大中电器”在北京已经扎下了根,其弘大的发卖额非常可不雅观,一出,几家公司都跃跃欲试,面对这块帝都的蛋糕,都铆足了劲想得到。
大中和苏宁的密切联系,引起了国美的焦虑。
当黄光裕听到苏宁给出30亿的价格后,彻夜难寐,终于答应了张大中36亿的哀求,成功收购了“大中电器”。
张大中拿到末了一笔款项时,黄光裕意外入狱,运气再一次眷顾了他。与此同时,和陈晓的官司也赢了,张大中获赔2000万。
末了,张大中却把这笔钱退了回去,他只想要个公道。
他在税务局上缴5.6亿元税款,成为有史以来纳税最多的大户。
一场轰轰烈烈的创业,完美收官。
好友争产
36亿得手后,张大中的一位好友胡懂志找上了他。
原来,1987年,胡懂志是首钢集团的一名技能工人,和张大中是多年故人故友,常常在一起谈天说地。
看到张大中的收益不错,两人认为如果开一个家庭音响厂,一定可以赢利,于是,立即动手筹办起来。
当时,张大中还没有太多资金,于是胡懂志就投入3000元钱,一起办了厂子,还签署了一份协议《张大中与胡懂志互助协议》,原件由胡懂志保管,复印件由张大中保管。
协议内容大致为:胡懂志投资3000元,若互助圆满,大中电器支付给胡懂志全部利润的15%。
多年以来,两人关系一贯很好,张大中也每年都会给胡懂志十万元,并每月支付1500元生活费。
后来,胡懂志称自己碰着了难处,而“大中电器”也卖到了36亿元,张大中该当按照当初的协议约定,支付胡懂志15%的份额。
而张大中方面称,当年的3000元投资早已归还,而且当年的互助不过是经营一个厂子而已,不是现在的“大中电器”。而当年的厂子早已关闭,当初由于彼此关系不错,以是张大中并没把合约要回来。
孰是孰非,虽然尚无定论,却迟早会底细毕露。
助力对手
黄光裕入狱后,陈晓理所应该成为国美新的主事人。
而在陈晓卖力的韶光段内,不但古迹下滑,还上演了和黄氏家族成员争夺掌控权的闹剧,末了以陈晓退出而告终。
陈晓辞职后,国美群龙无首,黄光裕身陷狱中,偌大的家业像一团散沙。此时,为人虔诚的张大中无疑是最佳人选,而昔日睚眦欲裂、虎视眈眈的对手,会助他一臂之力吗?
张大中却没有犹豫,一口答允下来,成为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以及非实行董事,心甘情愿为黄光裕守护200亿资产。
张大中对黄光裕的评价是,聪明、勤奋,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力,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对手。
在别人眼里,张大中没有老板架子,特殊有人情味。
他常常帮着员工和顾客洽谈,一锤定音。生活也极其朴素,很少饮酒,总是穿着事情服、端着盒饭和员工一起说谈笑笑。
他的所有员工,无论退休与否,每年都可以领到一笔600元的补贴,由于他们曾经为大中效力。
张大中老实、端正、戴德,凡是对他有过帮助的人,他都逐一找出来进行回报,哪怕曾经在困难期间对他说过一句温暖的话语。
他的办公室角落,有一台落地灯。
那是24年前,他亲手装置、售价6元的第一台落地灯,他又以60000元价格买了回来。
当年,海军干部欧阳师长西席将台灯买回家后,自己的三个孩子依赖它学习成才,对台灯有很深的感情,一贯没舍得扔掉。
如今,台灯已经残破不堪,找到这台落地灯时,张大中一眼就认了出来,这是自己在家里组装的第一台电器。
每次有客人来,他都会指着落地灯说:“我是从这个起步的。”
回顾过往,有过酸楚,有过辉煌,有过争斗,也有释然。
从坎坷到暴富,该如何评价张大中这个商业精英呢?欢迎谈论。
作者:书敏
资料来源:
1. 搜狐财经《环球商业经典:德商张大中》
2. 凤凰新闻:《探求母亲王佩英》
3. 中国网络电视台:《张大中遭老友追讨5亿,称3000元旧账早就归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