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台湾师生在定州贡院“考场”中。
在河北定州贡院仿照“乡试”,沉浸式体验古代科举制度;在天津不雅观看相声演出,欣赏中国措辞的魅力;从雄安新区乘坐高铁到北京,沿途感想熏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在前不久举办的2024年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京津冀专题)活动中,来自台湾的数十名师生在京津冀多地参访,感想熏染厚重的历史文化秘闻,领略协同发展带来的新变革,不断加深对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
理解两岸历史联结
宣告考纪、发放准考证、搜身进考场、鸣锣后开始答题……这一整套的科举考试仿照流程,让台湾师生感慨自己“穿越了”。日前在河北定州贡院,参加研习营的台湾师生穿上汉服,端坐在贡院考场里负责答题。
“我希望通过亲自体验,能更细致理解科举历史,体会古人参加科举的心途经程。”台生曾紫涵刚刚高中毕业,是一位“首来族”。她愉快地见告,原来科举考试都是教材或电视剧里的内容,没想到自己可以亲自体验到,让教材知识涌如今现实生活里。
专题科举讲座、北京故宫“殿试”场景不雅观摩、北京台湾会馆(台湾学子进京赶考的落脚地)参不雅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研习营的师生对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感想熏染残酷中华文化
相声是京津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在天津的相声茶馆,台湾师生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茶、嗑瓜子,一边欣赏相声演出。天津美食美景、百姓生活日常、影视文学作品……各种类型的话题,演员们都能信手拈来,用诙谐的措辞、活泼的办法呈现给不雅观众们,让大家开怀大笑。
“真是太故意思了!
演员们知道本日我们会来,还特地准备了有台湾元素的笑话。他们一下子讲在台湾旅游期间的奇闻轶事,一下子模拟台剧里演员特有的腔调,没说几句就能赢得在场不雅观众的掌声和笑声。”台生吴采原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能娴熟地利用各种素材进行演出,解释他们基本功很踏实。同时这也表示了中国措辞艺术的博大精湛和独特魅力。
不但是相声,台湾师生们表示,从雄伟险要的长城到气势恢宏的故宫,从精彩绝伦的京剧演出到活灵巧现的天津泥人张彩塑,这次活动的不少内容都让大家感慨不虚此行。
“当我们来到天津塘沽时,很多同学好奇这里怎么会有大型的妈祖庙,而且还有台湾宫庙前来互换时带来的妈祖像。”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表示,这些都充分解释,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同根同源、同文同宗,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和共同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影象。
惊叹大陆科技发展
刷台胞证进站、对号入座、靠在椅背上悄悄欣赏窗外的美景……研习过程中,台湾师生一起体验了大陆的高铁之旅。高速平稳的运行,宽敞舒适的车厢,当代智能的设备,都让大家连连夸赞。
“看,这是我倒放在车窗旁的矿泉水瓶,它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就一贯没有倾倒过。我还创造,座位附近有充电插口,方便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充电。”台胞陈雅婷感慨万分,这次研习让大家看到了大陆日月牙异的面貌和科技方面的进步,她会把此行见闻分享给更多岛内朋友。
利用小程序预约博物馆展览、用手机软件下单外卖饮品、扫码乘坐地铁公交……互换中,师生们说,大陆的互联网运用很发达,给大家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便利。希望未来还可以再来大陆,感想熏染体验各式各样的新消费场景、新做事业态。
“这次的研习营活动是一次文化之旅,营员们存心记录、研学、探究,展现出了极高的激情亲切。”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陈伟表示,北京市台联作为在京台胞的爱国民众团体,在两岸互换交往中将连续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开拓互换新路子,推出更多有特色的体验式互换项目,让两岸同胞走近走亲。(本报 柴逸扉 文/图)
《公民日报外洋版》(2024年08月13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