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改装本,在现存的老版民国书中时有所见,有馆藏也有私藏。而其目的,无非加固、修补,以便于长期收藏。笔者认为,改装书的涌现,自有其历史成因。中国书史源远流长,但西装书亦不过百余年尔。在其发展早期的数十年间,适逢社会动荡,战乱不休,国力之乏匮在书本的印造上亦能得到印证。笔者收藏的近万册“民国”文史旧书中,作硬装书的大都是“商务”、“中华”等大社,也只有“大学丛书”、“天下文库”、“新文学大系”这样的大题材才出硬装书。谁人不知硬装好哇,硬装也得有硬实力啊。战时“土纸本”的涌现便是极度的例证。此其一也。其二,西装书在我国之行盛与“新文化运动”之推进大大干系。新文化运动对当代文明、科技、文化的推广不遗余力,特殊强调平民之教养。书,不仅要读的懂(口语文运动),还要读得起,由此,印造本钱低、价格廉平装书亦为大势所趋。在此历史背景下,改装书的涌现也就不足为奇、迎刃而解了。
现在看来,绝大部分改装书都有效保护或延缓了因年代、保存条件、阅读翻阅等成分带来的书本侵害,也较大程度上保留了版本原貌,以是在书本的代价表现上应予加分,而非相反。以此书为例,它在书脊装订时特意留出空隙,与原书书脊间隔开来,使得原貌重现成为可能。而一些藏家,更以“改装”为其收藏一乐(孙犁师长西席,每书必细细包之,因其爱书之深传为一时佳话),亦不失落原书之外的“文化附加”了。
图4、5、6、7为笔者所藏民国改装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