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所中学出了一个“大招”治孩子的电子产品成瘾问题:签署《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履行。这份协议哀求孩子周一至周五不碰电子产品,周末利用不超过1小时,而且让家长承诺自己不沉溺于手机,违规还要面临将电子设备交由学校代为管理等“惩罚”。
↑家长会上比武机。图据澎湃新闻
不出所料,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快速站成两队:一队喝采,建议全国推广;一队喊停,堵不如疏。这两种声音,也是对孩子利用电子产品的两种范例态度。

“掉进手机里的孩子”,确实是须要特殊关注的社会征象。作为家长,很能共情和理解学校的出发点。前不久,武汉大学一课题组发布调研结果,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九成屯子留守儿童长期利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个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
某种程度上,调查报告通过展现留守儿童这个分外群体沉迷手机的环境,向"大众展示了家长管不了、西席不敢管的极度情形下,孩子们是如何被手机影响的。孩子们在险些完备失落控的情形下,玩网游、刷短视频、打仗暴力内容,成绩下滑,精神和身体受到冲击,确实值得把稳。
但是普通孩子处在正常的家庭关心和学校监管下,用到“断舍离”这样的办法,有点走向另一个极度了。
什么情形须要“断舍离”?与影响生活、有害康健的事物划清界线。电子产品是有害事物吗?恐怕大家都能认同一个大略的事实:电子产品只是工具,是工具就有两面性,关键看利用者如何利用。以信息技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全体人类的生活和思维办法,还将持续影响未来社会。在各行各业大谈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化生存的本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诲领域,提出电子产品“断舍离”,恐怕不当。
教会孩子如何与电子产品相处,实在是教会他们如何与信息化时期更好地相处。管理管理,有“管”还要有“理”,仅仅管住孩子的手脚,把电子产品掌握起来,没有用。还是要帮孩子理清楚,电子产品究竟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利用它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同时当心它的负面影响,避免被工具异化,从内心建立起自我管理的规则意识。这种约束,才可能持久有效,让孩子终生受益。
当然谁都明白,做到这一点不随意马虎。现在很多年轻人手机每天均匀利用韶光在10小时以上,离了“电子榨菜”饭都吃不下饭,钻被窝里刷视频刷得手机砸在脸上。也有老年人沉迷直播间,网络购物买买买停不下来。电子沉迷不是孩子的独占问题,而是本日社会全员要面对的现实。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溶解,哪些发展了人类,哪些又限定了人类?该如何在信息化时期活得丰裕而有质量?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罕山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