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明(中)带领团队攻关。
熟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研究员、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冷芯)联合创始人孙东明的人都知道,他深深地热爱着科研奇迹,科研攻关严谨负责,在高性能微型半导体控温芯片领域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近日,孙东明在接管采访时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科研职员的永恒追求。我们已在半导体控温芯片‘卡脖子’问题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希望能不屈不挠,创新不止步,引领半导体控温芯片家当的发展。”
2006年,孙东明走完在吉林大学的9年学习路,得到博士学位。受到大学导师影响,他当时的第一想法便是要到国外连续深造,取到半导体器件研究的“真经”。随后的6年,孙东明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开展博士后事情,揭橥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成为半导体器件研究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

“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你在国外期间,无论取得多少成果,揭橥多少篇论文,这些成果都会被打上其他国家的标签。我出国的目的不是在国外定居,而是学到更多前辈的科技知识,然后报效祖国。”在国外的6年韶光里,孙东明始终初心不改。
2012年,孙东明加盟金属所,从此开启崭新航程。他构筑出亚纳米原子尺度的垂直沟道鳍式晶体管阵列,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发明了碳基柔性光电感存一体化电路和神经形态视觉芯片,该发明成为2021中国光学领域最具社会影响力事宜之一。孙东明等人将科研成果在沈转化落地,产品广泛运用于高功率芯片、探测器面阵和生物医疗等领域。
承担新义务攻坚克难自从成为国家计策科技力量“国家队”的一员,孙东明就将办理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新义务、新追求。在团队首席科学家成会明院士的带领下,他和互助伙伴邰凯平博士在创新研发中深入挖掘海内涵半导体芯片研究领域存在的难点、痛点,终极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半导体控温芯片上。
孙东明先容,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力学性能都与温度密切干系。一些工业级控温芯片以往一贯受制于人,不得不大量入口。金属所高性能微型半导体控温芯片创新团队开展集智攻关,从材料到设计到集成工艺,占领了一个个难点,并形成了一套专有性技能。他们从为航天等领域供应小批量多品种的样件做起,在技能成熟后拓展到其他工业领域。
2022年7月,辽宁冷芯生产的宇航级微型半导系统编制冷器作为卫星关键部件,跟随“力箭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首次实现500公里在轨验证。孙东明先容,辽宁冷芯注册成立虽然仅仅两年韶光,但在控温芯片研发上已达到国际前辈水平,实现了控温芯片在宇航级、工业级上的真正国产化自主可控。目前,辽宁冷芯已达到月产30万片的生产能力,进入到多家上市企业的供应商体系,今年产值将打破1000万元。“我希望能够在现有的研发及运用的根本上连续拓展,将控温器件升级为控温系统,实现百口当链的自主可控,不但办理国家重大需求,还可以引领家当的发展。”孙东明说。
以诚信为本始终如一孙东明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家精彩青年科学基金得到者、“兴辽英才操持”领军人才入选者、沈阳市精彩人才认定人选。近年来,他提出了数十项与科技创新干系的议案和建议。
名誉并不是孙东明特殊看重的。他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干事,诚信都是至关主要的。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产品的性能可以解释统统。像我们研制的控温芯片,要在温差85℃、空气湿度85%的条件下,进行2000个小时的可靠性测试。如果没有实打实的性能保障,产品不但无法通过验收,更是对科研的轻渎和打击。”孙东明把诚信作为做人干事的基本准则。他认为,诚信是他在科研之路上取得每一个点滴进步的根本。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岳雨 图片由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供应
编辑:王沛霆
任务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