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匠”桂玉松正在一台大型数控机床前,两眼紧盯着一块重达百吨的实心钢坯,轻触操控案板,伴随着机床轻微的迁徙改变声,特制的刀具便伴着润滑油,探入钢坯的内部。
“这些大型部件已经历千百道工序,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会半途而废!
”桂玉松说。
中国一重深孔钻工桂玉松在18米深孔钻机旁作业。(受访者供图)

桂玉松的事情便是在一个个巨大钢坯内钻出长达十多米的深孔,钻出的孔必须绝对笔直,偏差不能超过0.02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眇小。
“这样高的精度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桂玉松回顾说,“起初刀具刚搭上银色的钢锭就一直抖动,吃不住劲儿,精度更无法担保。”
桂玉松带领团队边干边学习干系知识,历经一次次的失落败,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削钢如泥”的特制刀具,钻孔速率从原来的24小时10厘米,到如今的8小时深钻超7米。
中国一重深孔钻工桂玉松在18米深孔钻机旁作业。(受访者供图)
随着钻孔技能的出神入化,新的任务也越来越具有寻衅性:桂玉松团队又将面对超大型部件——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的加工任务。
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是目前国际上直径最大且长度最长的发电机转子。但在加工套取中央17.8米长的中央试棒时碰着瓶颈。“刀具振动破坏无法加工,产品一度结束,有些外国专家乃至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加工这么高精尖的产品。”桂玉松说。
为了打破这个“卡脖子”难题,桂玉松战胜深孔加工看不见、摸不到的困难,经由数十天不分昼夜地守在机床旁,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白天修复刀具磨损、改进刀具构造,晚上试加工,终于节制了常规岛深孔套料核心技能,成功套取了17.8米长的中央试棒。
“肃清毫厘之间的偏差不仅须要手、眼、身法高度折衷,更须要一种信念和耐心:刀具更新,时期更迭,自主制造中国装备的初心永久不能改变!
”桂玉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