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这座“王公祠”,是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有关学者通过挖掘“天下第一泉”文化,在金山风景区实境,爱慕打造的一处廉政文化教诲基地,于去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当人们穿过繁花似锦的百花洲、超过古色古喷鼻香的百花洲桥,沿着塔影湖畔的橙赤色栈桥步辇儿约10分钟,就可以进入一泉景区的“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纪念馆”、重修的“王公祠”即坐落在这一庭院之中,是一座歇山式砖木构造的小楼。粉墙黛瓦,古意盎然。其楼上和楼下所展出的内容既可以“一分为二”,又可以“合二而一”。均以碑刻、碑拓、各种图片、人物塑像等向人们先容有关天下第一泉的人和事。在楼下敞厅的大门口还设有一台触摸式电子显示屏,供游客自主操作,以查询第一泉更多的信息。
据“一泉纪念馆”总体设计师王亚南先容,“天下第一泉”又称“中泠泉”,从唐代起就享有盛名。那么,“中泠泉”被谁人评为“天下第一”的?最初见于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 “天下第一”系大臣刘伯刍评语。而“金口玉言”的乾隆天子下江南时,只将“中泠泉”评为第三。

王仁堪任镇江知府时,创造此处喷出的泉水宛如串串珍珠,其味甘冽,把它视为搞旅游开拓的“经济增长点”。便招来工匠,重砌石池,在池畔盖楼建亭,又亲自挥毫书写“天下第一泉”5个大字刻于池壁。同时,筑堤、种荷、植树,形成了本日的一泉景区格局。令人称奇的是,“王公祠”居然和清代地方民众在这里建筑的王公祠走向基本相同,大体是在同一个位置。
王仁堪(1849—1893年),福建闽侯县人,字可庄,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状元。因直言敢谏,尤其是对迎合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一事,敢于开门见山,揭橥自己的不雅观点,故而受到其他官员的排挤,于光绪十七年外放任镇江知府。
王仁堪到任后,因见地方水旱频年,生产冷落,乃兴修水利,积极管理农田灌溉。并“出私钱于府治前建南泠学舍”。后来他调任苏州知府,镇江公民夹道欢送,口碑载道,许多人痛哭不止。宝堰镇富商李雨春为表达民意,特意在宝堰北街建筑了一所三进两大间的王公生祠,后进立有“镇江知府王仁堪生位”石碑,春秋两季有人上供进喷鼻香,反响了老百姓对清廉、肯为百姓办实事的官员感激怀念之情。用这种场面送一方官员“高升”,在那封建的、腐败的清代末期可谓是绝无仅有,《清史稿·循吏》有王仁堪传。
编辑:乔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