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这也是三星和苹果为代表的国际级厂商的特点,与其形成光鲜比拟的是海内一众手机品牌:对付一款重点产品,如何让用户知道它的好,海内手机厂商会掰开了、揉碎了见告你,末了着重包装一个(一类)卖点,推向市场,比如XX机皇、发热配置、自拍XXX、2017年旗舰等等。
产品标签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有助于产品的推广,把卖点迅速推向用户,另一方面,标签化也随意马虎让用户对品牌形成固有认识,长期下去,相传甚广,对付某一品牌的某一点,用户已经很难改变认知。
这年头,没有点黑科技怎么行

自始至终,小米仍没有分开“高性价比”的标签,自家产品冲击更高端(更高价)市场也没有得到成功,小米Note几经发布,又几经调价,终极也没有实现小米品牌、产品向上的走势。回顾过往,“发热到底”、“新国货”、“安卓机皇”等一系列标签来突显产品在性能与价格上的上风。
在MIUI、小米“杂货铺生态”的强势发展下,小米最根本的手机品类却显得有些令人担忧,看似一年一款旗舰走得顺风顺水,但从市场反应以及一系列的数据来看,小米手机已经开始显现颓势,魅族的紧随其后、光彩的反超都解释了问题:小米产品高性价比,便宜、配置高,还有呢?
发热,便是我的命
一味的强调标签,不由得让我们遐想到这是不是产品自身没有强大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以性能、性价比、自拍、安全等标签,将不同用户群体关注的不同功能点来差异化细分市场,说到头来实在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它能够捉住用户的心里,但一部智好手机对付用户来讲,除了性能强、自拍、便宜这些外,你大部分韶光是在用来做什么?
仅以旗舰产品来说,三星、苹果彷佛就不愿意把自己的产品限定在某个范围中,实在说来苹果压根就没有过标签,iPhone系列老少咸宜,如果你能接管它高高在上的定价,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快速上手把玩,它没有明显的界线。三星曾经将Note系列定义为商务旗舰,紧张针对商务人群,而现如今Note7的推出已经很明确有了新的定位:不再仅仅是商务旗舰,而是转向更全面多能的综合型产品,去标签化。
不难创造这种针对环球市场发布的产品,在面向环球用户时,为了适应、照顾到更广泛的用户需求,去标签化是最好的选择。而海内市场的相对不成熟、用户相对的“挑剔”,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厂商在标签化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