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刷脸”时期,这也不算夸年夜。
在这样的时期,我们的脸会常常暴露在各种精准的摄像头前,你是谁?你在哪儿?你在干什么?这些都成了被记录的数据和可获取的信息。
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如今,学生们还在考试测验将监控技能提升至更高等别,把模糊的面部图像变清晰,把平面图像变成3D图像。不仅如此,升级后的技能还可以仅利用人脸的局部特色,如眉毛、眼睛或嘴,通过在数据库中搜索有相似特色的人,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现实之中,人脸识别技能的利用已越来越广泛,最受关注的是被政府和司法部门利用。
2018年6月5日,美国政府宣告要进行一项测试:花两个月韶光,在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网络大量居民日常活动的画面,形成数据库,然后从今年8月开始,利用面部识别技能监控和辨认出入美国和墨西哥边疆的人口和车辆。
这一项目的启动,急速引发舆论哗然,反对者称这是对公民隐私权的公然陵犯。
除了个人隐私受到陵犯,面部识别技能的成熟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安全。
2017年11月,日内瓦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上,一段***被公之于众,只管个中的情节内容纯属虚构,还是令不雅观众不寒而栗。
***中,一台体型形似蜜蜂的小型机器人,通过面部识别定位,锁定刺杀目标,制造了一场校园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