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弹炮
为大战而生的重炮普法战役之后的欧洲一贯硝烟弥漫,尤其是巴尔干半岛,它被称为“欧洲的炸药桶”,面积不算大的欧洲却拥挤着天下上大部分的军事强国,加上各种抵牾丛生,很随意马虎就演化成一场天下大战。
在这样的情形下,欧洲各国都加紧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20世纪初,奥匈帝国和斯柯达公司签订了重炮条约,305毫米重炮便是个中一项。

斯柯达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弹炮
实在对付当时的情形而言,发生在亚洲的日俄战役便是一场热身战,这场战斗已经将堑壕、铁丝网、机枪、重炮等元素统统表现出来,在那个没有坦克的年代,重炮便是破解敌方防御线的最佳武器,一战前各国纷纭发展干系武器。
M.11式305毫米榴弹炮1911年,斯柯达完成了305毫米重型榴弹炮的研制事情,也便是M.11式305毫米榴弹炮。在当时的技能条件下,该炮一方面尽可能做到“瘦身”,另一方面是天下上第一款考虑机器化的重型榴弹炮。
305毫米重型榴弹炮
火炮采取小倍径身管,身管上方为两个巨大的液压复进装置,下方为火炮俯仰调节的巨大齿轮构造,大略单纯的光学不雅观瞄设备在左。为了承受火炮射击时巨大的后座力,火炮还专门设计了一个钢质底座,让火炮的支配事情变得更轻松。
为了提高机动性,火炮可分解运输,拆解成3个大部件,用专门设计的钢轮拖车装载,对付一款如此重量级的火炮来说十分主要。
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弹炮
火炮全重28吨,有轻型和重型两种榴弹。轻型榴弹重287公斤,紧张针对缺少重型堡垒等构造保护的目标,能够在平地上炸出一个直径几米的大坑,最大射击间隔11300米;而重型榴弹重382公斤,紧张针对坚固堡垒等钢筋混凝土目标,炮弹可以击穿保护层进入内部爆炸,是不折不扣的要塞毁灭者,据称能击穿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不过这种炮弹射击间隔只有9600米。
火炮采取大仰角发射,炮口初速率340米每秒。由于火炮本身太重,从分解到进入阵地组装完成须要耗费不少的韶光,而重达300来公斤的炮弹装填也不随意马虎,火炮持续射击只有10发每分钟。
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弹炮
一战爆发后,尤其是战局陷入堑壕僵持阶段,M.11成为奥军的紧张重型榴弹炮,参与了一些大的战役。
不过当沙场演化成运动战时,哪怕早期的坦克部队每天只能推进一二十公里,对付M.11这种笨重的火炮也是致命的,它根本就没有韶光进入阵地组装发射,或者拆解撤出阵地,只能和其他重炮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一战英军重炮
结语M.11型305毫米重炮作为奥匈帝国的军工代表作之一,将这个短命帝国的强大表露无疑,在一战沙场上给了对手深刻的教训。
不过作为一款有很深时期烙印的武器装备,它是堑壕战、要塞战等老旧思想下的产物。一战将地面作战发展至空地一体,看似不起眼的飞机对地面形成了压倒性的上风,而地面的坦克也表现出更强的打破能力,像M.11这样笨重的大口径火炮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钢铁靶子罢了。
一战德军重型榴弹炮
也正是如此,一战后这类重型巨炮很快就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适宜于骡马、汽车拖曳的野炮、山炮或者榴弹炮,少数几款超大口径的火炮也只是作为分外攻城武器利用,并不在一线作战部队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