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通信 » 龙江古桥 平易近生工程 古风犹存

龙江古桥 平易近生工程 古风犹存

深圳海外装饰工程通讯 2025-02-2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桥南两侧有各有一尊镇桥石塔,高约5米。

海口镇位于福清市东北方,因福清“母亲河”龙江从这里奔驰入海而得名。
海口镇作为水陆交通要道可追溯至唐朝,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是福建沿海的关防重镇。

龙江古桥 平易近生工程 古风犹存 龙江古桥 平易近生工程 古风犹存 互联通信

说到水,就不得不提到桥。
位于海口镇的龙江桥别号海口桥,横跨在龙江下贱入海口处,始建于宋朝,是我省目前保存最为无缺的宋代石梁桥,现已成为海口当地先民群策群力和聪慧的象征。

龙江古桥 平易近生工程 古风犹存 龙江古桥 平易近生工程 古风犹存 互联通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创造档案

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龙海江东桥合称为“福建古代四大石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桥全部为岩石建造,全长476米,桥面宽4.2米至5.2米不等。
岩石构建的桥墩高6米,共有40孔。
桥梁建筑办法先因此石块砌填根本,然后架梁砌墩,在桥墩上铺以6块巨大条石为梁,之后在石梁上横铺石板形成桥面,两侧赞助以石砌栏杆。
整座桥看上去古朴厚重,给人一种饱经沧桑之感。
桥南两侧还有两尊镇桥石塔,为七级六角,高约5米。

历史溯源 九百年前的“民心”工程

讲述人: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王丽明

海口古镇依山襟水,扼福清湾咽喉,过去是东南沿海军事要塞,亦是长乐、福清、平潭的交通要道。
海口海上贸易发达,曾被称为“小杭州”“小泉州”。

原来,海口龙江两岸人们往来,都要靠小渡船,十分不便,旧志载“龙江跨方民(海口)、仁寿(赤屿一带)为南北之要冲,往来不绝”,可见当时过往行人之多。
但每每碰着海潮暴涨或台风暴雨,山洪暴发之时,就好几天不能过江。
如果有人因急事冒险强渡,常会失事,人们便愿望能修座桥便利通畅。

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内僧人惠鄙、守恩有感于龙江水肆虐,两岸百姓虽为同一村落镇,却因交通不便,不相往来。
虽有过渡船只,但因位于龙江入海口,风大浪急,且时常遭遇台风侵袭,渡船时时时就无法航行。
因此,两位僧人倡议建造跨海桥梁,以方便两岸百姓往来。
僧人四处化缘张罗资金,当地人林迁、林霸、陈侈等挺身支持。
百姓为其造福乡梓的诚意所冲动,相应者颇众。
大家同心协力,战胜许多困难,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此桥,最初将它命名为“螺江桥”。

由于从“螺江桥”到赤屿山脚,还有一段小洲泥泞难走,众人又运石砌堤接到桥尾寺前,后来称为“小桥”。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民间说法,更名叫龙江桥,又称海口桥。
后来,进士林梦与在桥头建“龙首亭”,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重修碑亭。
惠图、守中禅师逝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们,曾在现在的桥头村落建“二禅祠”。

保护传承 均匀每三十年大修一次

海口镇属亚热带景象,年均匀温度约20℃,春季温暖多雨,夏季高温、常有台风暴雨侵扰,秋季又常遇大风、干燥,冬季低温。
如此自然条件下,历史上龙江桥每年都数次遭遇大水、飓风和海潮的打击,每次自然磨难都给桥梁造成一定毁坏。
该桥依旧耸立不倒,得益于历代官民一以贯之的保护和修缮。

据史料记载,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国初400余年里,有记录的修葺掩护工程达十余次,差不多每二三十年就要大修一次,中修小修更是不计其数。
每次进行大型修缮,当地乡绅耆宿均出面树碑立传,表彰功德。
如今,尚有数块石碑立于桥头,成为桥梁历史保护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公民政府对这一古老的桥梁建筑更是呵护备至,多次拨款维修,对根本进行加固,对破损的桥面桥栏进行改换保养。
1961年5月,这座桥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溜达古桥,但见桥面条石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两边石栏有的是旧柱新栏,随处可见维修保养的痕迹。
桥下石墩两头尖尖如船头形状,颇有朴素典雅古色古喷鼻香的韵味。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龙江两岸多处淤积,江面变窄,古桥失落却了往昔浩瀚飞虹、天堑通途之感,却增长了些许拙朴品质和非凡气质,显示出先人能工巧匠的轶群聪慧。

专家点评

省内保存最完全的宋代石梁桥

福清市博物馆馆长 毛胤云

“五马山崩出宰相,龙江桥成状元来”曾是流传于海口、关于当地名人故事的俗对。
对子中的宰相指福清人叶向高,状元则是指福清一都镇(曾属永泰)的黄定。
而龙江桥则距福州70公里,既是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也是省内目前保存最完全的宋代石梁桥,由此可见龙江桥在福清的名气之大。

无论从建筑契机还是保护历史上看,龙江桥无不彰显著古代百姓的聪慧和力量。
龙江桥的各个孔门原来都有名称,有的是根据传说而来,如“猪屎墩”说是抬猪屎的人集资建的;有的由形象而来,如像瓜蒂的“蒂蒂石”;有的以石色定名,如“红红石”“青石”;有的是指桥下特产,如“大爪”。
还有“抓仔”“高墩脚”“短墩仔”“豆腐墩”等。
这些“接地气”的叫法,让今人依然能感想熏染到这座古桥当年所承载的热闹与繁华。

(全文共2044字)

标签:

相关文章

龙江古桥 平易近生工程 古风犹存

桥南两侧有各有一尊镇桥石塔,高约5米。海口镇位于福清市东北方,因福清“母亲河”龙江从这里奔驰入海而得名。海口镇作为水陆交通要道可追...

互联通信 2025-02-27 阅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