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特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抢抓机遇,按下商贸业发展加速键,立足培植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利,不断深化商业改革,努力打造城区聪慧商贸新格局,谱写了商贸业跨加倍展的新篇章。
业务额超亿元:从1年到4天
作为福州最早的商业中央之一,东街口、东百大楼承载着福州人对这座城市的影象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也见证了福州商贸业的变迁。

10多天前,东百集团开展了61周年庆活动,4天韶光的总发卖额打破1亿元。同样的记录,东百集团的前身——东街口百货大楼首次创下的韶光是1988年,用了1年才完成。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东街口百货大楼,曾汇聚五金交电、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等数万种商品,是当时福州规模最大的百货大楼之一。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东百雕琢奋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加倍展。
“东百开启了很多福州人的时尚生活。回望61年的发展,每一次的起承转合,都与改革年代的风起云涌不谋而合。”福建东百集团株式会社干系卖力人说。1986年,东百率先在全省进行股份制试点改革。1988年,东百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用工制度、冲破“大锅饭”、完善承包制、不断扩大产销联营、设立商品“窗口”等举措,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当年12月14日,东百年发卖额超过1亿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市委、市政府还发出贺信,向企业全体职工表示祝贺和慰问。”该卖力人说。
随后,东百进入高速发展期。1992年,东百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成立福州东街口百货大楼株式会社。1993年11月,东百公开拓行股票,成为我省唯一上市商业企业。1997年7月,福建东百集团成立,成为集商业零售、房产开拓、酒店管理即是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集团企业。2001年,国有股份退出,东百集团捉住机遇进行重组,进入最好、最快的发展期。
现在的东街口商圈。叶义斌 摄
商业中央:从单核到“多点着花”
上世纪80年代,福州日用工业品市场有东百大楼、华联商厦、台江百货大楼、商业城四大阛阓,集中在鼓楼和台江。而随着亨得利钟表、聚春园、上海西餐厅等相继落地,东街口以东百为圆心,成为福州名副实在的城市时尚消费核心和商业腹地。
“那时,东百大楼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逛东街口的情形,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章旺仍旧印象深刻。他说,当时,作为国有企业的东百因信誉度高、商品种类多、性价比高、做事态度好,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很长一段韶光,东百大楼不仅是福州商贸地标、引领福州商业发展,还是福州的一张名片,是外地游客来榕必逛的繁华商业地”。
进入21世纪,大洋百货、宝龙广场、天虹百货、王府井百货、万达广场、泰禾广场等纷纭进驻福州,聚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养生、文化娱乐等多种做事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商业模式——城市综合体在榕各处着花,苏万宝、台江金融街万达、金山浦上、东二环泰禾、世欧广场等一大批新兴商圈加速崛起,一站式购物体验大行其道。福州从以市中央商圈为核心的单核商业配套模式,逐渐演化成新型商业中央“多点着花”的局势。如今,从中央城区到各县(市),从老城到新区,大型购物中央、商业综合体层出不穷、迭代升级,吃喝玩乐购一应俱全,可以知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1980年,站上10亿元台阶;1994年,打破百亿元大关;2008年,打破1100亿元大关;2014年,打破3000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4193.87亿元,是1978年的608倍。
商业综合体的各处着花,让竞争更加白热化。在陈章旺看来,福州商业综合体要想走得更远,要在差异化经营、个性化道路上多动脑筋。
在我市的大力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努力下,老的东街口商圈率先发力,开启“蝶变”之旅。2017年,东百启动了开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度,将原东百东街店的A馆、原东方百货店的B馆及南街项目(C)馆合并,升级为东百中央,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引进的不少首店成为消费者打卡新地。今年元宵节,到东街口商圈欢聚的人潮达到了103.9万人次;国庆黄金周,东街口四大核心区客流量打破350万人次,发卖总额达3.5亿元,为历年同期之最。
专业市场:从分散到集聚
走进仓山区华威新西营里农产品交易中央,海鲜、冻品、干杂、肉类、粮油、蔬菜、水果等品类分区明显,商品琳琅满目,可知足农产品“一站式”采购。每称重一种农产品,智能追溯秤就能打印出一张含有二维码的小票,消费者只需通过微信扫一扫,商品商户、供应商,乃至检测报告等干系信息即刻呈现在面前。
华威新西营里农产品交易中央于2013年12月投用,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拥有800多商户。5年来,市场不断扩容,业态不断拓展,除了农产品交易,还涵盖酒店用品,成为不少福州市民、商家采购的首选地。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州通过科学方案,合理布局,积极构建区域性流利市场体系,实现了专业化大市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分散到集聚的转变,一批高组织化程度的专业市场由城区向周边县域延伸。
上个世纪90年代,立足于“培植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利”,我市先后造就发展了连江路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鳌峰路生活资料批发市场走廊,以及福州旧货调处市场、福州大鞋城、特艺城等一批大中型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型的市场体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版图的拓展和功能布局的调度,位于城区的专业市场发展问题凸显:人流车流大,物流受限;市场面积有限,仓储遭遇瓶颈……
我市积极构建区域性流利市场体系。2010年,我市启动“大市场出城”,不仅鳌峰一带的水产、蔬菜、果品、副食品、家禽等批发市场相继迁居至马尾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央以及闽侯南通的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央,花鸟市场、南方建材市场群等也相继迁居。
专业市场规模更大,功能更加完好,以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央为例,这个设有蔬菜、果品、副食品、家禽、冻品等五大市场和配套仓储配送中央、农产品考验检测中央的“巨无霸”,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比旧市场扩大了70%。
如今的福州,一座座规模更大、配备更加完善、档次更高的新市场已在马尾、仓山、闽侯、长乐等地崛起,走向繁荣,让福州的商贸有面子也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