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郑玄
最近,电商行业的「仅退款」政策引起了很多谈论。
它作为一项分外的售后政策,最早由拼多多于 2021 年提出,用于填补消费者常规「退货退款」售后政策的毛病——以当时的拼多多为例,平台上生鲜、白牌小商品等的退货本钱太高(退货色流本钱乃至高于商品本钱)。通过「仅退款」,能在可控的本钱内、改进消费者体验。

这曾被行业人士称为一项奥妙的产品设计,后被拼多多拓展至全品类。而在近两年激烈的电商大战中,各大电商平台都在学习快速崛起的拼多多,从低价、到百亿补贴、再到「仅退款」,其他电商平台也都迎头跟上。2023 年,「仅退款」险些是电商行业标配。
时至今日,「仅退款」逐步演化为一莳花费者面对极度售后情形的分外「维权武器」。当消费者的「退货退款」流程过于困难(比如商家一贯推诿),它们可以发起「仅退款」、以更高效的办法掩护自己的权柄。和「退货退款」不同,平台对付「仅退款」的干预更深——一样平常是通过大数据剖断商家经营能力,若低于标准,则直接赞许消费者退款。
从实质上说,「仅退款」带来了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提升、是商业效率的进步。它也让消费者用脚投票,进一步倒逼商家供应更好的做事,有利于打造一个更康健的电商生态。
消费者的「维权难」
最近关于「仅退款」的谈论中,很多是商家的声音,而消费者的境遇被忽略了。而在真实的电商交易中,处于弱势位置的每每是消费者。电商发展至今二十余年,消费者依然会碰着大量赝品、货不对板,退货难、换货难的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 8 月 2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案件达 782794 件,同比增长 27.21%。以投诉性子来看,售后做事、商品质量问题分列第一、第三位,占比分别为 29.00%、21.07%。
一样平常情形下,消费者可以走「退货退款」售后通道,但碰着极为分外的情形——比如商品明明有问题,而商家推诿、谢绝退款,这一售后办法对消费者来说就不足用了。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都分享了这样困难维权的经历。购买商品小到奶瓶、树苗,大得手机、电动车、洗衣机,消费者都可能处于极为被动、无力反抗的状态。
有的消费者是碰着了「赝品」,今年 6 月,广西宝妈李雪(化名)在某平台网购了一个婴儿奶瓶,收到货后创造并非正品。后来,她创造这家店在品牌官网公布的售假店铺名单中。而后半个月,她都不得不周旋在商家、平台客服和 12315 之间。
也有的是碰着「质量」问题,比如用户「宋延庆」在微博反馈,他在某平台买了污垢清洁剂创造效果不佳,将商品退回去两周、商家都拒不退款;另一次他购买了四棵植物、坏了两棵,商家增加了售后难度、也导致他退货失落败。
还有人碰着「货不对板」,用户「粒子的粒」在短***平台发文称,她在某平台以 8000 元网购某款定制柜产品时,先后经历了被商家勾引至线下交易、寄错小样、货不对板等情形。而在协商售退却撤退款时,她乃至还被商家威胁。
在这样的售后案例中,首先商品质量问题本就给消费者带来了糟糕的购物体验,接下来漫长的售后拉锯战更把他们的体验拉到负值,有的消费者可能无力抗争、只能「自认晦气」,终极用户的失落望只会持续累积、乃至离开。就像「宋延庆」在微博中说的,「到 xx 上购物,是我傻。」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而「仅退款」的意义是在此——它相称于一个紧急按钮,当消费者和商家协商「退货退款」无果,可以用这个有利武器守卫自己的权柄。和「退货退款」不同,平台对付「仅退款」的售后订单有更强势的参与权。
一样平常情形是,各大电商平台会基于大数据,对商家的做事水平进行度量。比如拼多多会兼顾店铺、商品的好评率。如果低于一定值,将直接赞许消费者退款。
关于「仅退款」,外界质疑最多的在于它是否会让消费者「钻空子」。但正如对商家的大数据排查一样,电商平台对付消费者也依然有这样的筛查标准。笔者曾对身边人士做了一圈调研,创造大家在售后问题上主流选择都是不退换、或者退换货,只有碰着极度情形才会申请「仅退款」。
事实上,「仅退款」最初是由商家而非消费者主动提出的。2017 年,亚马逊首先在售后政策中加入「仅退款」(returnless refund),商家的考虑它能节省运费和处理本钱、降落客户不满率(RDR)。
2021 年,拼多多作为海内率先引入这一政策的平台,当时也紧张是办理生鲜、白牌小商品售后本钱打不平(客单价乃至低于运费)的问题。于是商家直接将商品留给消费者,当作一次「赠送」、改进其购物体验。
即便在这种情形下,也并没有涌现过多「薅羊毛」行为。据某电商平台数据,即便对付水果这种运输花费较大、品质不易保持稳定的品类,其「仅退款」占售后做事用度的比例也不到 5%、且个中绝大多数是问题商品的正常售后。
纵不雅观「仅退款」历史,它从一种提升退货经济效益、吸引消费者的手段,逐渐演化成本日消费者在面对极度售后情形时的「有利武器」,它从根本上带来了消费者体验的跃迁、是商业效率的重大进步。
更好的售后政策,对商家的做事水平提出了磨练
在改进更好的售后政策,保障消费者权柄、提升消费者体验这件事上,外洋的电商平台玩得更极致。
比如在退货的期限上,比较海内的 7 天退换货,美国大型电商平台的退货期限大多在 30 天到 90 天不等。而退货的条件也更宽松,比如对付可激活的电子产品、或者美妆护肤品,能接管利用退却撤退款,而海内一样平常是拆封后就不退不换。
一些大型连锁商超,售后条件更宽松,比如接管异地的退货换货、线上购买线下退换货等。最夸年夜的是 Costco,它规定常规商品无限期退换——这种情形下,可以认为「仅退款」早已分开了「售后」这一维度,而更多是为了增加消费者满意度。
这些外洋电商平台的思路是:用更好的商品售后政策,吸引消费者放心购买、乃至增大购买意愿。乃至当过于宽松的售后政策成为一种「噱头」(很多消费者会拍干系短***说这件事),这乃至成了某种传播、品牌策略。
据爱德曼信赖度报告(Edelman Trust Barometer),优质的售后做事可以将品牌信赖度提高近 20%。而根据安永(EY)的数据,长期忠实客户的均匀消费额是普通客户的 1.7 倍。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它们之以是能支撑这么宽松的售后政策,实质上还是由于,美国是一个更为成熟的电商市场。消费者购买力之强,能让电商平台将商品售后本钱席卷个中、乃至忽略不计——只要能吸引消费者、并让其下单,终极从他们身上赚到的钱能打平这些本钱。
中国电商平台的「仅退款」,实在是努力向这种电商行业更高做事水准靠拢的考试测验。但「仅退款」作为被纳入商家经营用度的一笔支出,它也对商家的做事能力和经营水平提出了磨练。
比如,商家该当只管即便提高商品质量、减少用户仅退款的比例,同时提高经营效率、只管即便包袱更好售后做事带来的本钱。作为一项更独特的售后政策,「仅退款」就像一块「试金石」,能筛选好的商家、淘汰差的商家,终极有利于打造一个更康健的电商平台生态。
看待这项政策时,不妨还是从实质上去思考,它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长期来看也会一定会让商家、平台受益。纵不雅观中美电商市场,消费者地位都处于明显的中央地位,而且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对付商家和平台来说,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是:谁越能捉住这一趋势,谁就越能在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