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高女士向澎湃***(www.thepaper.cn)反响,自己于10月24日在京东平台上购买了一款热水器,花费2798元,然而等到10月31日晚再次查看时,该商品已降为2548元。因事前跟商家确认过购买之日起30天内支持买贵补差价,她发起了“一键保价”申请,哀求退还差价。然而,高女士却被商家奉告,她所购买的商品编码为100014107938,只有与该编码同等的商品贬价时才支持价保。但此时,同一链接的同款型号商品,早已不是原来的编码,因此无法享受价保。
高女士以为很奇怪,分明是同一款产品,换了个商品码就能绕开保价规则随意贬价吗?经沟通无果,她选择向消保委投诉。11月10日,澎湃***向商家讯问该订单不能保价的缘故原由,商家称须要由下单账号直接联系,否则不予答复。
消费者高女士与客服的谈天记录。 受访者供应

在“双十一”期间,高女士碰着的情形并不是个例。
消费者蔡女士见告澎湃***,因商家宣扬“双十一”前期参加预售活动可享大幅优惠,自己于10月31日在淘宝平台上凑单购买了一件原价为1168元的羽绒服,通过利用红包、优惠券等减免办法,共支付590元。然而在11月3日晚,她溘然创造店铺将该羽绒服贬价为779元,并发放了满799减420的优惠券,使得该款商品凑单后的实际售价远比蔡女士购买的价格便宜。
消费者蔡女士的订单截图。受访者供图
蔡女士认为,自己所购的商品有“全程价保”标签,理应享有保价做事,但商家却不予承认并谢绝退回差价。“我向淘宝平台和商家反响,但他们只会说抱歉,没有给出详细的阐明。”蔡女士说。从商家处讯问得知,该店铺在本次“双十一”期间的预售商品和现货都支持保价,保价期持续至11月26日。不过,当问及蔡女士的订单时,商家给出了“联系时超7天、商品下架、活动结束、预售定金期不支持退差”的答复。
针对消费者反响的上述情形,上海市消保委有关部门正在向消费者和商家进一步理解,并做折衷沟通。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保价”即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若商品售价在经营者承诺的保价期间低落,由商家赔付差价。然而,当消费者为贬价的商品寻求补偿时,有时会被商家以“平台优惠券、限时活动、赠品等不在保价范围内”等情由谢绝。也有商家为了规避保价规则,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新的购买链接或者变动商品名称。碰着这种情形,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保委反响。
上海市消保委提醒电商平台和入驻商家,保价机制的目的在于提升消费体验,让消费者安心消费,也保障商家在大匆匆前的销量。作为经营者,应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事先清晰奉告匆匆销规则、活动内容,并显著标注商品折扣力度及实际得手价格,以便消费者明白消费、实享让利。对付承诺的发货韶光、保价机制、赠品福利等,要诚信如约、有诺必践,不玩“笔墨游戏”和“匆匆销套路”。此外,平台也应会同入驻商家对前期匆匆销活动中同款同类商品的优惠价格进行梳理,如实标注优惠情形,确保“双十一”打出的宣扬口号名副实在。
同时,上海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一是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只管即便选择口碑好、平台大、性价比高的商家;二是要提前方案,看清规则,尤其要把稳尾款韶光,捉住最佳下单机遇;三是要保留凭据,防患未然,把稳保存购物凭据(如匆匆销承诺、直播页面、谈天记录、购买记录等截图),并主动向商家索要***或收据,以备日后涌现轇轕时有充足的证据掩护自身合法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