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通信 » 云南古代名人杨中选

云南古代名人杨中选

龙城装饰工程通讯 2025-02-2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诗作选:

《古意》(清•杨中选)

云南古代名人杨中选 云南古代名人杨中选 互联通信

早春寒料峭,晴日相照曜。
深苑静无风,徐看春花笑。

云南古代名人杨中选 云南古代名人杨中选 互联通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拟秋闺怨宫词》(清•杨中选)

流萤飞殿角,疏柳淡平桥。
十二栏杆下,月明何处箫。

辇路萦秋草,舞衣叠旧痕。
铅华不敢弃,或恐宴新思。

《怀古》(清•杨中选)

金柅堪闲輹,劳薪不作炊。
悠悠长安道,缁尘染素丝。

丝染不可白,况欲返少时。
鼎钟有分定,覆餗良可悲。

量才以报称,玩日空尔为。

《玩菊》(清•杨中选)

靡草当夏萎,荣朝而瘁暮。
篱菊凌秋发,凝霜而露。

草自甘酷热,菊自安清素。
先荣与晚秀,物各视所赋。

凛此岁寒心,刚毅以自固。
穷达第任运,何必伤迟暮。

寄语郭景纯,添作南华注。

《由昌平还署雪夜途次感怀》(清·杨中选)

重裘坐肩与,透帷风雪骋。
瑟缩强言辞,戒仆慎度岭。

崇冈白无际,下上凄风紧。
蹬危雪俞深,步滑泥渐泞。

顾瞻众仆夫,单衣少完全。
万有一失落足,众命毕俄顷。

服役诚彼分,一官亦萍梗。
行行闻哀鸿,我心益悲哽。

持此念民艰,居安发深省。

《明妃怨》(清•杨中选)

立时沉吟曲调难,伤心岂唯一红颜。
昭阳今夜笙歌月,多少如花倚玉栏。

《渔景》(清•杨中选)

轻舠浅濑兴无涯,湘竹飞烟古岸斜。
醉后短挠横作枕,卧看明月照芦花。

《少年行》(清•杨中选)

雕弓绣辔猎平津,一剑横秋气自真。
转到小桥沽酒肆,齐声醉唱月如银。

《咏史》二首(清•杨中选)

治安策对着天人,第一江都学最醇。
独惜庙灾参识术,别无粹语答枫宸。

奏记司曹着训词,轻刑用德作良规。
而今始识张京兆,不是深闺但画眉。

延伸阅读:寻甸文笔塔

寻甸文笔塔,史称“文峰塔”,间隔寻甸县城东部方向7公里龙首山顶,为三江锁水之地。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寻甸知州舒瑞龙(籍贯不详),寻甸绅士杨中选组织建成。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玄月六日因地震倒塌。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
时文笔塔,塔体外部呈四方形,下宽上窄,共13层,内部为空心状,用方木搭梯螺旋式至塔顶。
塔底层宽8米、高6米,西北两向有两道石门框供游人进出,西侧石门两旁刻有对联:“文笔耸立牛栏江滔绘就寻阳山河壮,白塔腾空龙首山高尽不雅观九州岛风云彩”,门头上是精工雕刻的“文笔鸣凤”四个大字,文笔塔由此而得名。
塔建在龙首山顶,为三江锁水之要。
塔旁立有一块“重修文条记”石碑,塔雄伟壮不雅观,气势磅礴,高耸入云,巍然耸立,点缀江山。
塔周山环水抱,森林茂密,奇花异草,四季常青,喷鼻香飘四溢。
1958年5月,文笔塔再次被人为损毁,寻甸压倒一切的文化遗物从此消逝。
规复寻甸历史文化古迹,重修文笔塔已成为寻甸公民的共同心愿。
2009年,由寻甸县政协牵头筹资重修,建成后的文笔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为正六边形钢筋混凝土筒中筒构造,最大外接圆直径10.2米,塔体高46.5米,塔刹高7.8米,总高53.6米,分为14层(含负一层),一至三层设有外伸走道及飞檐,内置楼梯直至顶层。
规复重修后的文笔塔将成为寻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寻甸地标性的建筑,也是寻甸文化的发源地。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仁德街道(县城东部7公里处龙首山顶)文笔塔景区内——文笔塔

寻甸文笔塔,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寻甸绅士杨中选曾组织建成

寻甸文笔塔

寻甸文笔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