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卖闲置物品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不少用户都像鲍女士一样,在“买家”“卖家”的角色中切换。然而,因网络敲诈、货不对板、真假混卖、虚假交易等征象层出不穷,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均难以得到充分保障。(8月16日 《法治日报》)
闲置物品如何处理?很多人都选择了在二手交易平台发卖,让这些物品在新主人那里发挥余热,物尽其用。二手交易平台匆匆成了买家和卖家的信息对接,让他们顺利完成交易,可谓一举双得。当然,有些二手交易平台也会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用于平台掩护。对此,大家也都能理解。
众所周知,网络二手交易平台已经涌现了多年,那些有名的二手交易平台,有了成熟的交易体系和良好的信用,并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手交易也存在诸多乱象:比如网络交易敲诈、货不对板、退款困难、真假混卖、虚假交易等等,买家和卖家都有利益受损的案例。如此各类,一定影响二手交易平台的荣誉,给二手交易留下差评。

如上所诉的二手交易乱象并非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央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二手电商消费投诉数据与范例案例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二手电商用户投诉问题中,退款问题占比最高,达22.08%;其次为商品质量,占比14.61%;排在第三的是退款问题,占比11.04%。由此可见,退款问题、商品质量、退款问题是影响二手交易的三座大山。其余,在处理这些轇轕时平台懦弱无力,无法追损,难以保障用户的权柄,也是让大家头疼的事。
平台不是甩手掌柜,不能在坐享交易抽成或平台流量之后,就对交易中的各种乱象、各种投诉不管不顾。事实上,对付电商平台的职责,《电子商务法》中有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该采纳技能方法和其他必要方法担保其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戒备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宜,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这里的“电商”,肯定包括了二手交易平台。
诚然,二手交易平台很难在海量的交易中,担保对每一笔详细交易进行完备的监管和风险戒备。但是,这并不虞味着平台可以躲避监管任务,任何电商都应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技能层面和任务心的角度,查缺补漏,夯实监管之责,保障买卖双方在法规与规则的范围内,不受欺骗地进行交易。
并非所有二手商品交易产生的轇轕,都与平台有直接关系。可是,这并不表示平台可以对监管瑕疵视而不见。总而言之,二手交易平台不单单是买卖双方的桥梁,还是他们的保障。要知道,二手交易平台更须要有“一手”监管的诚意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