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展览中央的2024上海书展主会场
位于上海展览中央的书展主场,见证了过去二十年中绝大多数书展活动在此开幕到闭幕的全过程。本日,我们来讲讲过去这二十年里“我和上海书展”的一些故事。
书展是读书人的大聚会
二十年前的7月28日,首届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央启幕。由于准备事情充分,当年的上海书展面向全国的招商非常成功,除了上海的40家出版社,还有全国各地的130家出版社和浩瀚期刊社,并吸引了一批民营书店进场交易。和之前举办的图书交易会不同,2004上海书展首次向市民开放零售,搭建了一个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和读书人深入互换的平台,参展人数超过20万。
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央举行(摄于2004年7月28日,图片By《解放日报》)
作为上海书展最早几届的亲历者,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认为:“从上海图书交易会到上海书展,让读者取代出版商成为参与主体,是一个很好的理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秦文君今年书展在展览中央主会场就有三场活动,个中包括8月14日开幕当天她和女儿、青年作家戴萦袅的作品分享会,在秦文君看来:“二十年了,上海书展有琳琅满目的新书,激情亲切的读者,是读书人的大聚会。”
作为脱销书作家,书展上马伯庸的签售活动,长长的读者军队堪比一道风景线,8月17日他将参加《食南之徒》新书分享会并与读者见面。谈到上海书展对付作家的吸引力,马伯庸认为:“在线上时期,线下的见面更显得弥足宝贵”。
青年作家、书评人周洋平时爱逛书店,在他看来:书展让一年来新近出版的好书集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爱书人可以从容挑选到自己满意的好书,这便是书展吸引人的地方。
国家一级文学编辑、故事家葛明铭每届书展都会去,或是为自己新书签售,或是为朋友站台,8月15日他将参加“上海话系列图书”读书分享会。
每年的上海书展都是海内子气顶流的文化展览活动,本届上海书展将发售约40万张参不雅观券。在葛明铭看来,热闹的上海书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最契合上海市民“轧闹猛”的性情特点。“读者轧闹猛,出版者轧闹猛,著书者轧闹猛,各路明星轧闹猛,主理者营造了一个闹猛的环境和蔼氛。”
在这里,读者与作者相遇相逢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参加过多届上海书展,8月17日将参加长篇连环画《千里江山图》的首发签售活动,在他看来:“上海书展是读者、作者、出版人火热的相遇和相逢!
”
对付沪语作家胡宝谈来说,今年是他与上海书展结缘的第20个年头:“2011年的《弄堂》(首版)是当年9月份印刷的,我错过了那一届书展。2016年我出了一本全篇上海话写的悬疑小说《上海夜条记》,遇上了书展上的人生第一趟签售。2022年《弄堂(新版)》出版,我在第18届书展上参加了第二趟签售。2023年,我作为高朋又参加了第19届书展。”
“书展是非常故意思的,昔时夜家都在展位上翻看同一本书,喜好上同一本书时,觉得彼此就不再是陌生人,有时候会交谈很永劫光。作为作者,我喜好签售之前坐在台底下的一小段韶光,读者坐到我身边互换,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想这对任何作者都是极其宝贵的。”胡宝谈说。
上海作家曹正文在书展新书签售会上(资料图片)
上海作家曹正文(笔名米舒),是《新民》原“读书乐”主编,也是一位酷爱读书之人,每晚雷打不动阅读、写作,坚持了30年。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参加沪上各种书展活动多达几十届。作为作者,也作为读者,险些每一届上海书展他都参加了。
最让人敬佩的是,曹正文在2013年退休之后仍旧坚持写作,保持着兴旺的创作力,10年里共出版了11本新书,每一届书展上都能看到他当年出版的新书,而他也在书展上收成了自己的虔诚读者“米友”。
书喷鼻香满城,让更多市民爱上阅读
如今的上海书展已经成为一场全民的阅读盛宴。从上海书展名称的变革当中也可看到,申城第一届书展的正式名称为“2004年上海书展暨上海读书节”;二十年后的本日,第20届书展名称为“2024上海书展暨‘书喷鼻香中国’上海周”,从读书节到书喷鼻香中国,大众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不可同日而语。
第20届书展名称为“2024上海书展暨‘书喷鼻香中国’上海周”
从2020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参与了每年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作为每年报告的主题分享人,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教授看来,热闹的上海书展也是市民喜好阅读的表示,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高的缘故原由有几个方面:
一是上海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超大型城市,市民均匀受教诲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均值;二是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一,市民在消费构造中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精神文化消费当中;三是上海是全国主要的印刷出版中央,上海书展已成为爱读书人的节日狂欢,城市阅读氛围浓厚;四是上海市政府的长期重视,一贯把全民阅读作为城市文化培植的一项中央事情,爱阅读已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主要识别特色之一。
2024年天下读书日上海全民阅读主题活动上,徐剑教授分享了《2023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23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综合阅读,含纸质阅读、电子书阅读、有声阅读以及视频阅读)达97.49%,人均阅读超12本。市民纸质阅读覆盖率和阅读时长双提升,数字阅读率达98.20%,已成为主流阅读办法。
青年群体偏爱城市书房,老年人多去线下书店购书,少年儿童对纸质阅读更有心得。各群体都在阅读中怡然自得,既是“书喷鼻香上海”的生动诠释,也刻画出“公民城市”的文化内涵。
从阅读数据我们也能看到,如今上海市民的综合阅读率(97.49%)与2022年(96.83%)、2021年(95.85%)比较,稳定上升。上海的“书喷鼻香城市”培植,成效显著。
他们,对上海书展很有感情
作为“书展老兵”,市政协委员、民进中心委员、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参与了从上海书睁开办至今的历届书展,他以“文艺轻骑兵”的短视频办法记录下许多精彩瞬间。今年的这届书展,他已经提前开始预热。
2006年,杨柏伟(左1)与戴敦邦(右1)、戴红倩在《戴敦邦缘画红楼录》签售会上(资料图片)
杨柏伟还记得在首届上海书展中参与的第一场活动。那是连环画《大亨·大班》的新书签售会,出场高朋是老作家沈寂和两位画家戴敦邦、孙愚。
杨柏伟回顾道:“这套书虽然并非由我责编,但由于我和沈寂师长西席熟络,又爱好收藏连环画,编辑室主任就让我参与一下,由此开始了我与戴敦邦师长西席二十年的愉快互助经历。”如今已靠近“米寿”的戴敦邦师长西席可以说是上海书展的“劳模”,历届书展他的“出勤率”是百分之百,近几年他每届书展的活动场次都不会少于三场,有时竟然是一个下午三场活动“连轴转”。有一次活动结束,杨柏伟扶着戴老离开现场时问他:“吃力伐?”戴老笑着说:“勿吃力,比吾画图轻松多了。吾最年夜大好人再多一点……”
《新民周刊》主笔、资深媒体人姜浩峰自2004年起参加上海书展18届,在他看来,上海书展从一开始便是上海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书展显示的是上海这座城市文脉的延续,市民有爱书之恳切、淘书之快乐、读书之习气。在书展上,能见到平日难寻的一些作者、编者,这比在自家书斋独乐乐,更是一种众乐乐。”
多年前,姜浩峰曾临时到上海书展主理方帮忙,而他的任务便是撰写活动通报:“各个出版社要推什么书?每天有什么活动?我们把主要活动提前一天选好,然后去现场看一下,进行汇总之后,末了发到公共邮箱,同时打印出来放在新闻中央,供媒体同仁取阅。”
从上海书市到上海书展,姜浩峰经历过读者、作者、事情职员等多重角色的转换,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年年关注着上海书展,期盼着上海书展尽快到来。
上海作家、杂文家、资深评论人何振华是爱书之人,与每一届书展结缘:“真的好多年了,险些没中断过,纸质书的魅力和读书民气里的那份摩挲感无以替代。”
何振华用评论代表他对书展的感情,2013年书展,他以笔名章不炎在东方早报写下评论《向文化致敬》(2013年8月19日第22版),何振华写道:“即便书展现场多少有些拥挤,我以为有些活动爱书人还是一定要去的,由于读书人去书展聆听书人、书事、书话,那是向文化致敬,不是在不雅观看演出。”
2020年和去年书展,何振华在解放日报分别揭橥评论《书中自有“免疫力”》(2020年8月12日第2版)和《最是从容游书海》(2023年8月22日第2版)。在《最是从容游书海》的文末,这位上海评论人留下了对2024年书展的寄语和祝福:“最是从容游书海,最爱徜徉纸中寻。我由衷寄愿,明年第20届上海书展隆重开幕时,广大爱书民气底依然存有一份对纸质书书展可持续、更持久的期待和记念。”
本届上海书展设有书展回顾展区域
二十年前,书展的策划者们可能未曾想到,上海书展示在已经演绎为一部长盛不衰的“书喷鼻香”主题连续剧,而与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书展每年的“新戏”不断,而读者和作者则成为了每一集里的主角。
关于“我和上海书展”的故事,还有很多更精彩的未完待续。在本日,我们或许还须要列举出无数条喜好上海书展的情由,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年、某一届——喜好上海书展不须要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