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到2016,
在这32年的历史中,
提到“宏力大道11号”,相信每一位曾经的机专学子都耳熟能详。

这里曾经是河南机专的老校址所在地,而今已经成为牧野区市民钟爱的万达广场。
河南机专,是新村落夫对“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和“河南机电高档专科学校”的简称,也是今天河南工学院的前身。
物换星移,看得见的机专已离我们远去,但影象中的机专仍飘荡在一代人的心中!
专科中的小清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在中科院工程师的关怀下出身。
当时,中科院的几位工程师建立了新乡市电气掌握设备厂。1975年5月,设备厂卖力人李凤楼同道(后来担当学校第一任校长)向新乡市委请示,希望在新乡市电气掌握设备厂的根本上,设置一所职工大学,并得到批准。
1975年7月19日,新乡市重工局工人大学成立,第二天,在平原路小学举行了第一次开学仪式,掀开了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建校的第一页。
当时的学员险些全部来悛改乡市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西席紧张是工程师、技能员等,学校坚持传授教化与生产相结合、传授教化与科研相结合、传授教化与技能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学生教室长进补缀论,在车间参加生产和新产品研制,天然地把传授教化、生产与产品研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工学结合而生的模式,为新乡培养了大批精良的专业人才。曾一度有着“专科中的小清华”之称。
1975年底,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了新乡市重点工程“490Q型汽车发动机制造生产线大会战”,设计制造各种专用机床72台套,绘图2898张。李凤楼与学生共同设计开拓的产品,荣获河南省重大科学技能成果奖,学校也被评为省科技事情前辈集体。
重工大期间师生共同研发的部分产品,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即便是现在,它们在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中仍旧发挥着浸染。
短短数年,学校为新乡培养了351名管理和技能人才。这些经由生产实践熬炼的重工大毕业生,逐渐发展为行业企业骨干。在新乡市重工局所属的26家企业中,96%的厂长都是重工大毕业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新飞集团的厂长、技能部、质检部等6个部门的部长都是重工大毕业生。可以说,新飞集团的辉煌,凝聚了重工大人的汗水。
1984年8月25日,学校升格为河南机电专科学校。
供图:河南工学院 郑峰
10年厂校一体的办学实践,将学校的根牢牢扎在“工学结合”的土壤上。
党委布告宋樟、校长李新科带领全校教职工进行了第二次创业。在此后的数年间,学校接管国家投资1080万元,新征地皮58亩,建成了1万余平方的传授教化楼和办公楼、1万余平方的学生宿舍楼和家属楼等。学校专业设置也增加了机器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等6个专业。
数年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100余名大专毕业生。目前,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了河南机电行业领域的技能骨干。
1992年学校又更名为河南机电高档专科学校,成为河南省第一所紧张为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家当培养高本色技能技能型人才的省属高档院校。
1996年,学校与机电行业34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了省内高校首家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此后20多年来,成员单位发展到209家,董事会在专业培植、科研培训等方面开展广泛互助,实现了校企共赢。
2016年3月22日,经教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改名河南工学院。
同年5月,河南工学院正式挂牌,学校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再忆机专
光阴荏苒,岁月一直。
当承载了他们青春的学校消逝,
昔日的影象没了凭依,
已至而立、不惑乃至知定命之年不再青春的人,
只有依循母校的点点印记,去回顾去追溯去感怀!
郑峰:22年前的少年壹
郑峰,现在是河南工学院车辆学院党总支副布告。
22年前的夏天,他还是一位懵懂的十七岁少年,被“高档机电专科”的名字以及“新飞冰箱的广告语”而吸引,从老家南阳的一个小县城慕名而来。
在他的印象中,初入机专校园,没有由于学校5:1的男女学生比例而遗憾,更没有由于学校举动步伐的相对简陋尔后悔,亦没有对课程设置的繁重而抱怨。
相反,学校对郑峰所在的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的重视,最令他印象深刻。
2000年,郑峰所在的电气工程系是机专最早的三个院系之一,院系中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更是学校向教诲部申请的四个试点专业之一,以是学校险些是倾尽所有财力将最好的硬软件举动步伐配备给了这几个专业。乃至不惜重金聘请了美国外教来为学生们亲授英语课程的学习。至今,郑峰都记得两位外教老师音译后的名字:凯文、金娜。
这也让其他专业中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们无比倾慕,以是只要外教老师开课,总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慕名前来,座位不足用,大家就索性在教室后面站着听课。
供图:河南工学院 郑峰
此外,当年机专校园里那个标准的真草足球场,让多少热爱足球的少年们怦然心动过?用郑峰的话说,在上面与小伙伴踢球暴汗的时候特殊自满,纵然不踢球的时候也忍不住想上去踩两脚。
操场、餐厅,校园两大兵家必争之地。而餐厅,就像一座围城,是在校生们的爱恨所钟之所,也是毕业生们再难回去时,充满怀恋的一声长叹。
担当了三年班长的郑峰同学也不例外,酷爱运动的基因下,也有一颗跟大家同样热爱美食的凡心。
在他的回顾中,学校里那个只有两层楼高的风味餐厅,没有打菜时习气手抖的姨妈,没有饭菜里偶尔涌现的小“高蛋白”,也没有人头攒动的打饭大战,在这里,更多的是宿舍或同学在放假前、考试后或者生日时的聚餐,或者偶尔想改进炊事的时候,愉快点上的几个小炒……
供图:河南工学院 郑峰
2003年附近毕业,由于学习成绩精良、综合本色突出,郑峰有幸可以留校事情。19年的事情中,郑峰从最开始与学生同吃同住的演习带训西席到本日的车辆学院党总支副布告,他在这里度过青春,又用青春反哺于更多的学生。
2013年,郑峰组织了所在专业的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后又在学校专升本的时候号召大家为母校捐赠了一块校石,上面写着:天道酬勤,题名为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2003届毕业生。
供图:河南工学院 郑峰
这大概也是作为师兄师姐们对师弟师妹们最朴素最衷心的嘱托吧。
伸开辟:24年的故事贰
伸开辟如今是河南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从1998年初次来到机专求学,到毕业后留校任职,至今他已在学校度过了24年的光阴。
在张老师的回顾中,高考后填报志愿时,自己看招生简章,当看到机专电线电缆制造技能专业是试点专业之一时,甚是心动。
于是在拿到关照书后,背着行囊,满怀壮志的从位于驻马店泌阳的家乡,一起哐当哐当的坐着绿皮车来到了新乡市机电高档专科学校。
成为了学校电线电缆制造技能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供图:河南工学院 郑峰
在机专的三年求学生涯中,伸开辟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对学生们严厉又慈爱的陪伴。严厉指的是老师对学生学业上的高哀求,慈爱则指的是如父亦母般的照顾。
当年机专的学子大多出身平凡,他们来自小村落庄,或者从绝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以及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只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们身处的大学并不起眼,但对付有机会入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是村落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寂寥村落落的最亮光芒和希望。
可能正是基于此,伸开辟的班主任马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们格外照顾。会自己在冬至的时候,出钱给学生们一起包肉饺子,会在大雪飘飞的冬天,干净利索的将学生们的被罩、床单、棉袄等大件物品,带回自己家,亲自洗濯晾晒干净后再还给学生,而学校布告校长则会亲自走进班级跟学生谈天、帮学生存划职业、参加一个班级的联合晚会……
供图:河南工学院 郑峰
手持戒尺、眼中有光。这大概便是机专时期的老师们最真实的写照。
以是当时间来到2001年,伸开辟毕业的那一年,在他准备带着母亲做的厚厚的棉被、前往新疆一家大型国企上班之际,得知可以留校事情,在那一刻,伸开辟没有丝毫的犹豫,放弃了当时人为超越机专老师至少两倍的报酬,毅然选择留在母校。
在机专事情的21年中,伸开辟已然成为了学生人生中的那个“摆渡人”,让孩子们在最躁动最叛逆的年纪里,身披盔甲,安然度过每一个难关。
盛行千里 最爱机专叁
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宽严相济与教诲有方,让机专高就业率的名声响彻新乡乃至全国。而这得益于学校坚持在校企互助中发展的办学思路。
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加强专业培植:
1997年,学校根据电缆行业发展现状,在教诲部专业目录之外,在全国专科高校中最早设置了电线电缆制造技能专业;
2005年,根据新乡市电动汽车家当基地的发展需求,设置了电池制造技能方向的运用化工技能专业;
2016年,报告工业机器人技能专业,是河南省较早建立的一批培养工业机器人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
新世纪,学校与企业互助开拓课程,互助编写教材和讲义300余部。个中,与新飞电器有限公司互助开拓的《家电产品模具工艺与制造》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佳构课程、国家级佳构资源共享课程。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学校较早实施了产学互助教诲“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情面况中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这一模式被教诲部作为范例在全国推广,并被公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诲报等多家媒体宣布。2005年,这一教改项目荣获国家级传授教化成果二等奖。
进入新世纪,又探索履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汉威电子、复兴通信、宇通汽车等35家省内外有名企业签订了订单班培养协议。
与企业互助打造“双师型”西席军队:
先后引进151名行业企业专家和技能好手到校事情;在学校12个传授教化系部中,有7个系的主任有企业事情经历。
建立勉励机制,鼓励专任西席到企业学习,提升实践传授教化能力,目前,学校拥有企业(实践)经历的西席有488人,占比71.87%;拥有双师本色的西席有315人,占比46.39%。
其余,每学年从企业聘请百余名工程技能职员,到校担当兼职西席。
正是在这样的关怀下,机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就业奇迹。
新世纪初,在部分高校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至80%之间徘徊的时候,从1999年至2004年,河南机专的毕业生从1999年的339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2293人,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则从68.7%增加到99.65%,成为高校学生就业事情一道靓丽的风景。
作为唯一一所专科类的全国就业前辈事情单位,学校在2004年9月的全国就业再就业事情表彰大会上受到***隆重表彰。
截至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6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出息似海 来日方长
2010年开始,宏力大道机专校区的部分专业开始陆陆续续迁往如今的平原路校区。随后河南机专老校区也逐步地重新乡消逝了。
随之消逝的还有无数机专学子心中或呆板或生动的教室、诙谐或严厉的老师、失落去联系或偶尔闲谈的同窗、曾精心亲手栽培的花草、耳边朗朗不绝的书声……
老机专、西牧村落、天太街……回不去的青春呀。
1号传授教化楼课桌上偷偷写的答案、期末考试去打印店找资料、宿舍楼下的超市买五毛钱的烟、后街饭店聚会的愉快、学校对面网吧的通宵……
14届毕业生,在老校区住了一年多搬到新校区了。看到图片才想起学校里的浴池,三块钱就可以洗单间,到了新校区后就成了按韶光刷卡了。算算韶光都已经由去8年了啊。
老机电专科学校门口是一条小路,路北是低矮的小房子,有饭店、理发店,还有一个东北的常年夜夫开的诊所,当时我还在那个诊所打过工,隔壁的理发店每天都放着王杰的歌,哎,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当年住在浴池阁下的小红楼里,一转眼十几年了。而今想想,感慨万千,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都留在那里了。
80年代后的故事就犹如年代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改革开放东风吹遍中原大地,所有的人群都在奋发上进,机专就在这个时候抖擞出生机,为河南工业企业特殊是中小型企业培养运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也在时期的发展中完成了一次刺目耀眼的蝶变之旅。
重新乡市重工局工人大学,到河南机电高档专科学校,再到本日的河南工学院,学校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一句“再见”也来不及说,老机专迅速变成了另一副样子容貌。从绿影青葱到繁华阛阓,翻涌的少年时期就变成那些年来不及提及的话。而今的河工学子,依然在漫漫求学路上奋勇提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国工匠”的精神,而河工依然会连续守护每一位学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