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投资者,你是否在任何时候都信赖银行的理财产品,多数人会绝不犹豫地回答“是”。有些人相信银行的理财产品纵然不会有高收益,还是能保本不亏的。许多人感意到专业的投资公司探求专业的职员打理自己的投资,不到万不得已,才会探求银行。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亏损和赢利的临边界,换言之选择银行产品就即是坚持最低限度的保本的投资期望。
像麦道夫这样的骗子,能够一步步爬上华尔街的高台,做到纳斯达克的主席,成为村落庄俱乐部的红人,紧张是积极的赢利生理给了编子们的机会。有些投资家早在多少年前就质疑麦道夫的投资公司从不亏损和高利润许诺的荒诞,不过没有几个人相信。不选麦道夫,难道要选表面保本、实际亏损的银行存款吗?
多数人凭理智想到麦道夫可能是搞“庞氏骗局”,也不会疑惑银行理财产品也有“庞氏骗局”。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有先例。

当游戏玩家罗伯茨在虚拟天下的网络游戏“第二人生”中的不同场所转悠的时候,她瞥见了一些虚拟的名为“银行”的机器。这些机器向经由的各路玩家打出了高利率的广告,招揽他们到一个叫Ginko的网址开户。她说:“在‘第二人生’中,你须要用钱来买地、买一些与他人共同培植时所需用的各种东西。我想:‘有这么高的利率,可以在里面存一些钱,须要时再取出来,可让我在在线天下买些东西。,”点击了几下鼠标后,她就成了储户。她希望钱越来越多,后来,她的账户上竞有了3.9万个林登币,代价144美元。由于玩家们可以用现金换林登币,这个交易也具有现实性。
Ginko是名为波托加罗的玩家开的,真实身份不详。他说服了好几百人把他们的林登币存在Ginko里,但后来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这家“银行”不见了。2007年7月,Ginko开始限定取钱,储户们就围着这些机器,试图找回他们的钱。然后,Ginko宣告存款要以“Ginko永久债券”支付,而不是林登币。糟糕的是到了10月份债券就一文不值了。据美国爱达荷州状师杜兰斯克调查,这种诱骗统共带来的丢失达到了约70万美元。
这是电子商务历史上第一次虚拟银行诱骗,也是如今银行理财产品丢失最大的仇敌。当然银行现在都试图奉劝利用者,这是技能问题,完备可以通过技能手段防止欺骗的连续。但问题真的是如此吗?
虚拟银行之以是可以无声无息地诱骗,并不是什么完备的技能产品,而是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天然毛病的结果。
多数情形下,上到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的教授和美联储,下至哈佛的学生投资报和一样平常存款银行,他们很少涉及在那些银行投资产品中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风险。个中最紧张的是银行产品中的托管费和罚息、税收制度。
不管是马尔基尔,还是学生的投资者报,他们一样平常不会关心详细的某个银行账户的产品的各种限定条件。比如在最近的一些经营过程中,渣打银行在中国深圳的一单业务里,便明显地显示了这种风险。2012年3月16日,深圳徐师长西席责怪渣打银行业务员严重误导消费者,在贷款利息外还收账户管理费,乃至在贷款条约中还暗藏条约陷阱,徐师长西席帮渣打银行业务员完成贷款10万的任务,13个月后创造账户扣费竟达7.15万元(每个月均匀5500元),还欠银行5.8622万本金。10万元的贷款一年之后变成了13.0122万,加上利息和管理费两年估量用度靠近15万。
银行产品在托管费和利息上做文章,这是多数投资家都讳莫如深的问题。翻遍那些脱销书,你也很丢脸到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这些不为人知的底细。这正是银行产品保本理念背后的最大隐患。
银行产品的这些理财软肋,紧张的是源于银行的赢利办法。银行产品,实质上都是赚取存贷款的利差。特殊是那些给予利息或者收牟利钱的产品,从理论上说,便是范例的利差产品。按照哈佛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套利规则的事理,证券投资一定会在利差消逝后停滞价格颠簸。这意味着买卖双方的交易将全部停滞。可对付银行的理财产品来说,这个原则即是发布银行头寸的消逝。银里手左手得到的钱声明5%的利率。而右手放出的也是5%的利率。银里手撤除做“庞氏骗局”外再没有第二种活法。这便是说,银里手最低的限度的产品原则也便是稍高于“庞氏骗局”。
可是任何人都可以想象一下,既然庞齐和麦道夫可以光明正大地行骗数十年,那么银行的理财产品,纵然在人们想象中的保本范围下,只要不发生挤兑仍旧可以体面地活下去。
其次,美国和许多国家的中心银行制度,每每有担保银行体系稳定的职能,在上面的情形下,有一个保险操持,彻底防止挤兑,结果更加可想而知。这种情形下,供应各种高息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再保险银行,许多经济学家称为“僵尸银行”。僵尸银行最大的武器,不是别的,便是它们处心积虑制造出来的各种保本理财产品。一边通过高息接管存款,另一边无情由、无下限的发放贷款。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危急的时候,倒掉的银行,并不是专门从事投资产品业务的银行,而是美国最大的存款储蓄银行。
末了,自从我们的金融市场涌现以来,投资的产品变革都不大会偏离银行和银行产品。在没有本日的银行产品以前,银行的理财产品曾经有极度的风险。比如第一个制造密西西比河泡沫的约翰·劳,曾经是法国波旁王室的理财托管人,他建立的法国中心银行,便是在银行的名义下干着这种“理财”的骗人勾当,末了仓皇逃离法国。
历史的教训大概是最深刻的,人们不能凭借想象,相信银行的理财产品的保本安全。这是一场赌钱。只管现在的银行产品总是信誓旦旦的提保本,不过,从金融发展的逻辑说,银行的理财产品不管怎么变革,银行的存款才是最根本的,也是统统理财产品的标的和原始代价产品,理财产品是流不是源。舍本逐末,相信理财产品可以保本,这相称于相信流水是河源的担保,这根本背离投资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