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逐渐转冷,年轻人开始裹紧“电子羽绒服”。近日,“电子羽绒服”一词登上微博热搜,它由“电子榨菜”衍生而来,指那些温暖治愈类的经典影视作品。年轻人热衷的“电子羽绒服”尤其符合冬日氛围,有治愈孤单的力量,有回顾美好的温暖,也有戏如人生的感慨。
冬季限定
“电子羽绒服”再上热搜

近期,“电子羽绒服”再成热词,频频登上微博热搜,11月30日,干系话题阅读量超2亿,“入冬的电子羽绒服”更是位列热搜榜第19位,在榜时长12个小时。
这不是“电子羽绒服”第一次登上微博热搜,早在2022年12月时,“这便是电子羽绒服吧”话题就曾冲上过微博热搜。这个由年轻群体创造的词汇并非今年特有,只不过随着气温日渐低落,这一有着冬季特色的时令限定词汇又再次火了而已。
“生活里有很多压力与不堪,但在故事里可以放下这些烦恼,纯挚感想熏染天下温和友善的那一壁。”有网友表示,“电子羽绒服”一词贴切地描述了她对治愈剧作的感想熏染。“景象变冷了,就想找治愈的东西温暖一下自己。”
就这样,“穿起电子羽绒服”成为年轻群体应对冬季降温的一种仪式感。
戏如人生
疗愈独居青年内心的孤单
“电子羽绒服”为什么会盛行?或许与当下部分年轻人的独居状态有关。近年来,我国独居年轻人群体逐渐增多。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一人户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13.15%增加至2019年的18.45%。其余,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已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
1994年出生的杨静便是这样一名独居青年,她目前在上海一家电商企业从事司帐事情。杨静的生活险些是“两点一线”,闲下来时难免会以为无聊和孤单。
随着景象逐渐变冷,烤红薯和“电子羽绒服”成了杨静的最爱。闲下来时,她就窝在自己的小屋里,拉上窗帘,隔绝窗外的鼓噪与喧华,“穿”起她的“电子羽绒服”,一边悄悄地不雅观看,一边还用勺子舀着喷鼻香喷喷、冒着热气的烤红薯,惬意极了。
在浩瀚“电子羽绒服”之中,杨静最喜好的是《炊事班的故事》。这种剧前后连贯性不强,随便打开一集都可以开始看。“有时候手里干点别的事情,哪怕不盯着屏幕,就听他们在里面谈天,觉得也挺快乐的。”
“看这些剧的时候我不会觉得到孤单,就以为作品里的人物都是我的朋友。”纵然是看过数遍的剧,杨静还是会翻出来看,并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把稳到了上次看时忽略了的细节,又或许对个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小李喜好“电子羽绒服”的缘故原由与杨静颇为类似,“冬天到了,电子羽绒服就该和暖气、被窝、冒着热气的食品一起登场。”
种类多样
温暖与治愈是其共性
当自己的“电子羽绒服”不足“穿”时,这届听劝的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推举,说“想看看大家的电子羽绒服”于是,“电子羽绒服合集”类推举帖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看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网友种草较多的影视作品紧张有《武林外传》《琅琊榜》《甄嬛传》《炊事班的故事》等国产剧,《请回答1988》《鬼怪》《机警的年夜夫生活》等韩剧,《深夜食堂》《西瓜》等日剧。这些影视作品有一个特性,那便是能够温暖和治愈民气。
个中,《请回答1988》呼声最高,截至发稿,某社交平台上已有9.5亿浏览量和7.4万篇条记。网友表示:“一到冬天就想重看《请回答1988》,用‘电子羽绒服’这个词来形容太形象”。
杨静也是《请回答1988》的虔诚爱好者,由于剧里有她童年的影子。她小时候由爷爷带大,周围的邻居险些每天都会来串门,大家相互送好吃的东西,用大略的小事互换着温暖和陪伴。
除此之外,杨静的私藏“电子羽绒服”还有《武林外传》《平凡的天下》等。不雅观看这些影视剧时,她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生活在剧里描述的那个地方,身边环绕着那样一群人,他们善良、纯粹,理解彼此,相互信赖,相互陪伴。
同样是“电子羽绒服”热爱者的小冷是一名影视博主,她不仅喜好自己的“电子羽绒服”,也热衷给其他人种草她的心头好,只因希望大家和她的“电子羽绒服”一样,“常看常新,温暖过冬。”
衍生梗盛行
“我的电子羽绒服漏风了”
随着“电子羽绒服”热度频频攀升,干系的一些梗也开始盛行起来。如“我的电子羽绒服漏风了”“电子羽绒服破洞了”“电子羽绒服飞毛了”,这种说法常日适用于自己看的剧情与内心期盼的走向不符,非常形象地表示了冬天的温暖由于羽绒服破洞漏风而少了几分的觉得。
这个冬季,年轻人破洞最狠的一件“电子羽绒服”非《请回答1988》莫属。剧中演员恋爱7年后官宣分离,爱嗑CP的年轻人也随着破防,剧里剧外嗑的CP都走向了不好的结局,让大家忍不住调侃“大漏特漏”“我的电子羽绒服破洞了,难怪以为本日那么冷。”
不过,纵然破洞、漏风、飞毛,也丝毫不会减少年轻人对“电子羽绒服”的喜好。“我们的电子羽绒服修修补补又是一年,音乐声响起,依然温暖、冲动,助我们度过寒冬。”小李说道。
== 专家解读 ==
成熟与稚嫩共存,包裹心灵的“羽绒服”
年轻人为什么会喜好“电子羽绒服”?由于冬季是个让人忍不住想探求温暖的时令,也每每是一个外出交往韶光较少的时令。“这个时候,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十分须要温暖的抚慰。”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解读。
陆晓文表示,最能实现生理治愈需求的便是在独处的场景下看一些能在感情和影象上引发某些回味、让人感到温暖的东西。于是一些曾经给人们带来过欢快和冲动,让人能忘怀疲倦的影视剧作品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这些作品可以让他们回味过去曾经有过的各类美好体验。无论是“电子羽绒服”,还是更早时候盛行的“电子榨菜”都属此类。
当然,这个重新体验的过程并不是完备重复的。据陆晓文剖析,快点和痛点可能发生置换,笑点与哭点也可能产生大反转。而年轻人也因此再次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自己身上发生的变革。
“现在的年轻人,特殊的成熟和特殊的稚子每每纠缠在一起,事情场所中的老练与泼辣与日常生活中的稚嫩与懦弱每每共存,不会活着人面前哭,只会在被窝里伤心的状况比比皆是。”陆晓文说道,因此,面对窗外凛冽的寒风,蜗居在自己的房间里重温内心的喜好与热爱,又或者是沉浸在对曾经的美好影象的怀念里,就成了一件包裹着年轻民气灵的“电子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