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有没有监控摄像头?为什么会这么设计
飞机上完全、绝对有必要安装摄像头,之所以不安装,完全是人为原因,不是技术原因
对于成本高昂的飞机来说,摄像头的成本只是九牛一毛,基本上可以忽略这个成本。
国外航空公司出现大量安全事件后,曾经有管理部门多次要求客机上安装摄像头,遭到了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的强烈抵制,对的,不是乘客抵制,是机组人员故意不让安装!通过工会不停以“员工隐私权”为荒谬借口抵制抗议。

原因很简单,空中机组人员的服务和操作规范有上千条,但是这些规范中,除了直接关系到起飞和降落等生命安全操作外,其他的大部分都没有被遵守,他们不愿意被拍下来,以免被处罚。也就是不愿意在别人的监督下干活,其实是欧美工人共性,说难听点就是“好吃懒做还不想被约束”
最关键的一条原因,大家都懂的,机组人员,飞行员和空姐之间,甚至飞行员与飞行员之间,在上班过程中,尤其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中,各种各样的“活动”精彩丰富,安装了摄像头,不就相当于给娱乐圈派了个“纪委书记”
卫星到底能不能实时监控航母位置
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实时直播航母的动向,目前卫星已经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可以做到全天候和全天时的监视,比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刚进入南海的时候,卫星就拍到了它航行的样子,后来它的动向,都在卫星的掌控之中。
英国航母
目前公开的航母卫星图片,大多数都是商业性质的卫星拍摄的,由于是商业卫星,所以卫星的成像效果有限,简单地说,就是成像模糊,或者可以说成本有限,而军事卫星成本高,性能足,成像效果好,但是军事侦察卫星拍摄的卫星图,一般并不会公布,只有军队知道,所以纯军事侦察卫星,拍摄到的海上航母图片更为清晰,可以随时跟踪航母实时拍摄。
侦察卫星
现代卫星成像模式多种多样,已经不受天气的限制,比如普通的光学侦察卫星,只能在气象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如果是在夜晚或者有乌云的情况下,光学侦察卫星就不能拍摄到海上航母,这点就和我们日常使用相机拍摄对环境的要求一样,需要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才可以拍摄到清晰的物体。
卫星拍摄的航母编队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成像卫星,全称是合成孔径侦察卫星,简称SAR卫星,它的出现让侦察卫星不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可以全天候全天时拍摄,即使是夜晚,或者海上航母上空有浓浓厚厚的云层,SAR侦察卫星照样可以成像,只是成像的效果不如光学成像卫星,但是已经可以发现航母的具体位置,现代战争当中,发现航母在哪就可以了,而不需要成像效果有多好。
商业SAR卫星拍摄的航母
此外卫星的轨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动,比如在两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就调动了许多侦察卫星到伊拉克上空,对伊拉克军队进行侦察,使得伊拉克军队的每一次调动,每一次攻击,都展现在美军指挥官面前,伊拉克军队几乎是直播,美军可以从容应对,这也是美国获得两次海湾战争胜利的关键。
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要知道我国的吉林一号长光卫星曾经跟踪过美国疑似F22的飞机从起飞以后的全过程。
当然了仅靠一颗卫星是不行的,因为每颗卫星的轨道是固定的,需要很多卫星进行接力跟踪监视,相对于飞机航母的速度简直是蜗牛一般,航母即使以30节的最高速度狂奔,一个小时也就能跑55公里多,而卫星绕地球一周只需要两小时以内,并且卫星的扫描宽度从30公里到180公里不等,航母两小时也只能跑100多公里,孙猴子还没跑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我国的吉林一号星座群,分辨率为0.7米,半小时重访率,10分钟刷新率,预计到2030年实现由138颗实时观测卫星组成的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数据获取能力的星座群,可实现10分钟的重访率和刷新率,也就是说航母还没跑出去10公里,卫星已经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实现对航母的实时监控不是问题。
另外当年的马航MH370失事以后,为了排查可能位置,长光公司曾经调集超过10颗卫星去往疑似地点进行排查,这一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军舰、飞机甚至是汽车,在卫星的眼睛下将无所遁形。
卫星是做不到对航母进行实时监控的,这是因为大多数卫星的在轨运行速度远远超过了地球自转速度,而那些少数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轨道又太高,很难看清航母这样的小型目标。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卫星监控航母的话题,相信读者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既然人类航天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为什么不用卫星对敌国的航母进行实时监控呢?
答案就是做不到。目前世界上能够对地球实现“实时监控”的卫星只有一种,那就是处于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的气象卫星,其它的卫星是做不到,其中就包括军用侦察卫星。
这类气象卫星是一种在轨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基本相同的航天器,绕地运行一周用时23小时56分4秒,可对地球某一地域实施基本不间断的监控。
比如说我国的“风云2号”同步气象卫星,轨道高度为36000公里,监控范围是整个亚太地区和部分太平洋地区,通过1部雷达成像仪和1部红外扫描仪和2CCD相机进行对地观测,可以实现非汛期每小时、汛期每半小时获取覆盖地球表面约1/3的全圆盘图像。
可见即便是与地球自转同步的气象卫星所谓的“实时监控”也只能实现一小时/半小时的气象变化情况更新,并非大家想象中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刷新的实时监控。
下图为我国“风云二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视角下拍摄的亚太地区卫星云图,它是天气预报的主要依据,只有在几万公里的远地轨道上才能实现这样的同步气象实时监控,而这样的“实时监控”也需要近一个小时才能更新一次,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样每时每刻都在更新。
最重要的是由于同步静止轨道实在是太远了,同步气象卫星只看得清地球上变化特征特别明显的气象现象,像航母这样的小型目标是不可能看见的,所以无法用同步气象卫星对航母进行“实时监控”。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遥远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无法看见航母,那军用侦察卫星总能看得见了吧?为什么不用军用侦察卫星对航母进行“实时监控”呢?
答案仍然是做不到。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军用侦察卫星的对地观测分辨率已经达到米级,可以看清地面上一张报纸的标题。
即便如此,军用侦察卫星也无法做到对航母实施“实时监控”,这是因为军用侦察卫星是一种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它的运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每环绕地球一周只需要90~120分钟。
这就意味着当军用侦察卫星飞掠航母上空时,只会在该空域停留几秒钟,要等到下次再飞掠航母时,需要等待90~120分钟以后,也可以理解为对航母的监控只能实现一个半小时到者两个小时才刷新一次,是无法做到“实时监控”。
比如说美国的“锁眼”系列军用侦察卫星(指最新型的HK-12型侦察卫星),它的轨道近地点为320公里、远地点为670公里,10分钟内可对10×120公里的地域完成扫描,分辨率1米;当变轨至近地点160公里、远地点340公里的近地轨道时,19分钟可扫描40×90公里的地域,分辨率提高到0.5米。
下图为美制“锁眼”军用侦察卫星拍摄到的苏联航母,如此清晰的拍摄需要将轨道降低至200公里以下,并且恰巧有航母经过,否则连发现都很难做到,监控就更谈不上了。
在0.5米分辨率的近地轨道进行侦察时,军用侦察卫星固然能看清航母,可问题在于为了逃逸地心引力,轨道越靠近地球时,运行速度也就越高,这时候军用侦察绕地周期就只有90分钟。
即使看到了航母,也只是看了一眼而已,没有多大实战价值,想要在看一眼,那就要等90分钟以后了。
那么新问题就产生了:可不可以将军用侦察卫星运送至地球静止轨道上,让它像同步气象卫星那样永远“盯着”地球某一地域,以此来实现“实时监控”呢?
答案依旧是不能!抛开难以将笨重的军用侦察卫星投送到地球同步静止轨道这一问题不论,就几万公里的遥远距离而言,军用侦察卫星同样看不清地球上的航母。
军用侦察卫星本质上是一个大型遥控望远镜,在近地轨道上运行时尚且需要降低轨道至100多公里的高度来实现高清拍照才能勉强看清航母,如果距离增加到几万公里,那么它的作用也就与同步气象卫星一样了——只能看清云层。
更要命的是军用侦察卫星的能耗非常高,在对不同地域的目标实施侦察时需要频繁变轨,自身搭载的染料将会很快耗尽,如果在距离遥远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上运行,那么它将很快在燃料耗尽后成为太空垃圾。
因此军用侦察卫星只能用来进行实施战略侦察,为军队高层制定战略打击计划提供参考,根本无法对某一特定装备进行所谓“实时监控”,拍到航母时也只是纯属偶然而已,所以大家不要幻想“卫星对航母实时监控”了,那是不现实的。
下图为美国“锁眼-9”军用侦察卫星,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卫星,作用是对敌国进行战略侦察,而不是用来紧盯某一作战装备,如果用侦察卫星来“实时监控”航母,那无疑是高射炮打蚊子了。
到此,大家对监控航空头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监控航空头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