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研学团货不对板,当心虚假宣扬
消费不雅观察
参不雅观著名学府、零间隔打仗名师、沉浸式体验科技及文化、开阔孩子眼界与格局……暑期将至,研学旅游大热,如何让孩子游有所乐并有所获、让家长可包袱并省心放心、让市场参与方合理获利并可持续发展,成为各方共同的期盼。然而,近日一则关于“大凉山支教研学7天收费上万元”的宣布引发了社会关注。不少家长也反馈,部分产品只要搭上“研学”名目,价格立时成倍上涨。暑期为孩子选择研学旅游产品,更须要多方评估,明辨机构资质和研学导师师资。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 罗磊 陈薇薇
市场乱象:部分研学产品被质疑
近期,一些研学和培训机构推出的以“***支教”“***研学”为主题的项目受到了关注,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参加“支教研学”活动,7天韶光收费每人上万元,不少网友质疑这是“把***当成了买卖”“钱被谁赚走了?”截至6月22日,类似项目大多已经下架,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平台还发布了干系提示——禁止以***支教、研学为名开展商业活动,莫让爱心被利用。
对付家长来说,研学团还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形,当中存在的隐忧让家长们担心不已。家长杨女士表达了三点担忧:“首先,孩子研学住酒店,酒店是开放式的,安全如何担保?其次,带队的老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老师,有没有资格证?第三,是深度参不雅观还是在门口拍照而已?”还有网友拍摄了在北京名校门前的研学团盛况——“校外排队三小时,校内景点排队三小时,匆匆参不雅观后在大路边吃个盒饭,孩子出来两眼一抹黑,问看了啥,啥也不知道。”
价格昂贵,是今年不少国外夏令营的常态,尤其是目的地为欧美国家的夏令营,用度更是贵到让人咋舌。孩子在私立中学读书的王女士表示,为了让孩子提升英语水平,早在今年春节后她就开始理解干系的暑期夏令营信息了。她希望孩子能到国外的夏令营,一边学习干系课程,一边理解当地文化。在比较筛选了不少培训机构的项目后,她创造许多类似项目中,学与游的韶光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在学校封闭式学习措辞的韶光很长,只有周末才会带孩子在周边游览;有的则是一半游一半学,嬉戏的行程也和普通旅行团无异。“比如暑期去英国的措辞夏令营,两周的课程用度动不动便是5万元以上,再长点韶光就要七八万元。”王女士说,这类夏令营比旅行团行程贵至少一倍,但对付家长来说,实在无法鉴别其质量如何。
机构布局:张雪峰等玩家纷纭“插班”
近年来,研学市场一片火热,研学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各种导师资质认证混乱,除了旅行社和研学基地之外,还有浩瀚跨界玩家入局研学市场。仅在今年3月,网红名师张雪峰相继成立了苏州峰峰火火旅行社有限任务公司、苏州峰峰火火闯九州旅行社有限任务公司,经营业务含旅行社做事网点旅游招徕、咨询做事等。其App显示,某款为期6天5晚的产品价格8999元,做事工具是初高中生。
与此同时,新东方、学而思、高途等品牌都早已布局研学赛道。个中,今年4月,高途集团与中国气候做事协会达成互助,环绕气候品牌推广、气候文化科普教诲等方面,联合发布了气候研学产品,首发营产品涉及黄山、西安、南京等地气候研学。
市场剖析:边游边学难拿捏 “行”与“游”边界难辨
有确当地一日游研学产品价格仅需几十元,部分出境高端研学产品高达上万元,乃至十几万元。什么机构有资质设计研学课程和线路、组织并履行干系产品?市情上的研学活动的主理方既有旅行社、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还有各种教培机构、专业协会以及个人,让人眼花缭乱。
游与学,行与游的比例和目标一贯在探索中。实际上,自2016年教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见地》以来,研学旅行被纳入中小学教诲传授教化操持,家当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研学旅行辅导师”这一职业于2022年6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正式公示。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对拟发布生物工程技能职员等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附件中拟调度变更职业(工种)信息提出:将“研学旅行辅导师(4-13-04-04)”职业名称变更为“研学旅游辅导师”。这意味着对这一职业的哀求将越来越高,须要既有教诲背景,熟知不同年事孩子的生理,同时还要有旅游做事技能。
广东青旅市场部卖力人谢炼哲表示,有关方面要提前知晓和确定研学活动的教诲目的和学习目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网络家长和学生的见地和建议,不断优化研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建立行业规范。
消费提醒
微信群发布研学活动 当心虚假宣扬
研学事关每个孩子和家庭,各方积极规范市场准入行为。今年1月,广州市教诲局在官网发布了《广州市教诲局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承办机构的关照》,29家单位被确定为广州市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承办机构。
6月20日,深圳市消委会公布研学旅行的消费监督情形及消费提示。调查中创造,研学旅行经营者在供应做事过程中紧张存在七个问题,包括退改产品收取高额违约金;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通过格式条款单方得到消费者的肖像权;研学旅行产品的宣扬内容与实际行程不符等。提醒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选择研学机构,对微信群发布的研学活动要提高当心。同时要当心虚假宣扬,仔细审查条约条款,科学理性消费,留存消费凭据,依法掩护自身合法权柄。(广州日报)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