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序言(解释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所涉及的观点、研究主题、进行这项研究的缘由和主要性、研究的目的、采取的方法、操持办理的问题等内容。)美术教诲是本色教诲中不可短缺的组成部分,对付人的整体本色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浸染。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前,我国初中的美术教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本色教诲哀求的地方,比如过于强调学科中央,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敷,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分开学生的生活履历,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创作激情亲切,而且没有充分考虑地区、城乡、民族各方面之间条件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制约了我国根本教诲阶段的美术本色教诲奇迹的发展,以是降落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美术教诲的方向。
我校是福建省首批“责任教诲教改示范性培植学校”,正在深入开展“利用有效资源探索“1+X”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在追求共同的根本教诲代价目标(1: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真正实现个别化、个性化(X:个体、个性的发展)的因材施教,挖掘上风潜能,造就上风个体,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艺术课程。因此,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至关主要的浸染,西席必须利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8年5月—2020年8月,详细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8.5-2018.7)
⑴确定课题组成员:成立强有力的课题研究小组,对各个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明确哀求和职责,课题成员应联络互助,共克难题,定时召开会议,申报请示进度及碰着的问题。
⑵确定课题研究履行方案:课题方案拟定后,课题组全体成员负责学习课题方案,谈论课题研究的详细履行办法。
⑶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
2.履行阶段(2018.9—2020.8)
第一阶段(2018.9—2019.6):查阅干系理论,搜集有关材料,开展课题实践活动。这一阶段,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总体设计方案,结合本研究工具的实际情形,确定目标内容、确立实验方法、课题研究,按实验细化步骤与操作细则及规范步步推进。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进行总结,纠正实验中不恰当的做法,约请专家对课题履行情形进行评估,调度操持,取得中期研究成果。
第二阶段(2019.7—2019.12):整理材料,编写研究成果。
⑴将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将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剖析。
⑵各项目卖力人编写阶段总结报告、论文。
第三阶段(2020.1—2020.5):课题结题。⑴整理研究成果;⑵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⑶接管县级课题验收。
四、研究结果
本课题以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查阅了干系的著作、论文等文献资料,借鉴、参考有关研究成果,按照制订的操持负责开展干系传授教化事情,在传授教化实践中做好材料的网络与积累。在传授教化活动中把稳不雅观察学生的学习、创作情形,网络有关的数据,及时做好研究方法的调度,按时完成阶段总结。根据网络到的材料和干系统计剖析得到的信息,对研究问题进行验证并进行归纳整理。课题组不断加强教室实践传授教化,定时组织课题组教研讨论,磋商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引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教室实践,课题组成员创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不雅观察力敏锐、影象力增强、想象力丰富,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室传授教化时,我们改变“贯注灌注——接管”办法,勾引学生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创意自傲的创作,学生每每能画出有创造力的作品。3.要重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时,课题组成员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设计问题情境,勾引学生不雅观察,帮助学生得到亲自体检,形成喜好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生理方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问题,引发创新的希望,形成创意。实验证明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研究成果将通过以下形式呈现:课题论文、传授教化设计、传授教化反思、学习条记、学生精良作品、学生参加创造性比赛得到的成果与奖状、课题组成员参加创造性活动与比赛得到的成绩与奖状等。五、问题与思考课题研究存在的紧张问题:1.课题组成员发展不平衡,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路子,加快成员的发展。2.课题研究的层面还不足深、不足广,该当加强研究力度。思考:我们将基于此前的课题研究事情与成果,结合本研究工具的实际情形,将研究成果利用到实际传授教化中去,并进行推广。将课题成果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传授教化中采纳多种方法,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天生为适应新世纪,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六、参考文献[1]GB7714-37,1009-010x(2012)08-0062-03,责任教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2]王海霞.个性的魅力[J]中国体卫艺教诲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