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花脸行当最有名的有“金”、“郝”、“侯”、“裘”四派。金少山是空前绝后的,后人学不来,也不受人认可。郝寿臣的硬派(指横音等)风范被袁世海弄“软”了弄“柔”了。
侯喜瑞的做舞工夫和喷口绝技几近失落传。这三派被挤到了“十净”中之余一,没有全面的忠实的继续者是最紧张的缘故原由。可以包涵的是,不是这些弟子不肖,而是师父们的玩艺太个性化太吃工夫了。
我总以为裘盛戎从某个角度讲道可称是这三派的继之大成者。他从金那里“偷”了不少腔,用金的话说,他有点儿小聪明(虽然圈内都叫他“傻子裘”)。他像侯学了不少坐工戏,比如《连环套》。

再说“十净九裘”,十个花脸九个学裘,但这九个学裘只能有一两个算是正宗的,我所谓的正宗是较全面的规矩的按裘派的艺术规律演。不是说不正宗就不好,不正宗的裘派继续者也有很成功的人物,他们是裘派的发展者,其代表如方荣翔。很多人以为方荣翔是裘的最好的继续人,我是不同意的。他的发音位置都与裘不同(尤其早期的),他的唱比裘华美,更清亮。但没有裘的那重憨实和炸音,其余方的幼工不好,演不了坐舞的重头戏,身上没劲但反多了一份凝重和书卷气。
王正屏正与方荣翔互补,他的嗓子不好,可坐派好,身上有功夫。看一出他的《连环套》或《黑旋风》总是很过瘾,很少有这样身上有活的裘派花脸了,可他的唱必竟是欠缺的。
裘的弟弟世戎和儿子少戎音色是很像裘本人的,可惜艺术生命太短了。但无疑他们是学裘的正宗代表。
提及李长春,就得说说当年裘收着个徒弟时的喜形于色,裘让他首演《赤桑镇》,显示了他对李的宠爱。听李的唱确是裘真传的样儿,但身上的不敷还是明显的,能演裘的《姚》《铡》 《探》,但《连》《将》等就较其文戏差不少。
王文址,现在很少有人再见提起他了,已经解释了他的天质,但他对裘派的理解还是很深的,从他的吐字发音和神韵可见一斑。
邓沐伟的唱憨实有余但立音差些,他演的人物有憨气不精神,没有裘的那种脆生和利落。而杨燕毅的嗓子很好,很耐唱。但略显呆直,演七郎、单雄信都好,可演文臣气质上就稍逊,不足说服力。
康万生学裘很像,扮相也好。可在天津乃至全国,最红的裘净还是孟广禄,孟的唱总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高兴,可有时有虚假之嫌,且念做都不好,看他演戏常常演出得过火,台上没有角色只有孟广禄。
不可否认,以上的裘派名角都是好演员,都各具特色,我所提及的他们艺术上的不敷,只就与其师裘比较而言,且为一家之言。
但“裘门无全才”是事实。继续上的先天不敷,直接影响了发展和创新上的疲软。如果说裘是花脸行的第三个礼程碑的话,现在的花脸演员确是很难走出裘的影子而有所打破的。
裘派艺术在不经意中变得模糊了,不纯粹了。这是“十净九裘”背后一定的无奈。
(作者:裘迷)